中神《砌神學》楊思言重新詮釋聖餐:擁抱社會責任

中神《砌神學》楊思言重新詮釋聖餐:擁抱社會責任
中神《砌神學》楊思言重新詮釋聖餐:擁抱社會責任

中國神學研究院網上節目《砌神學埋身駁》第8集,討論「社會.悔改」,神學科助理教授楊思言從教會歷史發展分析,教會專注個人的罪忽略社會結構性的罪;有與會者指出,教會可雙線並行關懷弱勢人士,同時指出社會不公義的現象例如公平貿易。

教會專注個人的罪 忽略社會結構的罪

在會上談及基督教罪觀,楊思言追溯教會歷史發展,第4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回應當時二元論的思潮,物質世界並非邪惡,邪惡來自人的意志做出違反神心意的事情。宗教改革時期強調因信稱義,集中個人對罪的認知缺少提及社會的罪。

何保均補充,60年代性主義運動興起,女性主義神學家蘿特(Rosemary R. Ruether)指出罪不單是個人的行為,作為社會的主導者亦參與結構性的罪惡。蘿特解釋父權社會的罪來自集體自我中心,源於主流的白人男性自我中心,因而解放結構性問題即壓迫的源頭,以至為受害者發聲。

她另指,社會理論家傅柯(Michel Foucault)對權力分析影響神學發展, 傅柯研究社會怎麼樣的權勢製造壓迫,認為有權力者建構一套語言引導人們的思想;所謂罪是重塑人性的狀態,至於用詞包含不同層面,例如社會結構的罪,這有助突破教會傳統對罪的觀念,一面倒在個人身上就是應做沒做、不應做的去做的想法。

李樂鈞和主持蔡駿灝指出,在香港,前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主任馮煒文80年代提出「被罪者」的概念,長期與基層工友同行時發現受害者卻被指責為罪人,不被社會接納或賦予權利於社羣,馮煒文亦與基層人士傳福音時,觀察到基督徒對罪的觀念是個人和行為層面,不是結構性的壓制。

聖餐強調個人認罪 耶穌挑戰階級的罪

提到教會聖餐,楊思言表示聖餐禮儀慣常由牧師主持,焦點在信徒認罪悔改,缺少提到社會羣體的罪。蔡駿灝補充,使徒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信徒守聖餐,是為羣體的罪悔改,因當時教會分黨派、窮人捱餓,香港福音派教會對於罪的理解受到個人化影響。

楊思言直言,聖餐禮儀過於個人化,耶穌在最後晚餐為門徒洗腳的禮儀, 強調基督是主,同時彼此洗腳,這是一種震撼顛覆性的新命令,挑戰當時奴隸為主人洗腳的階級觀念。

創意藝術表達社會不義

教會羣體怎樣以行動為社會的罪悔改?與會者借鑑香港藝術家程展緯的做法,為了勞工權益發揮創意應徵藝術館保安職位,盼爭取工作人員有凳坐。他在大圍火車站買下廣告燈箱,喚起市民大眾對港鐵清潔工的需要,在友善的環境安全地工作。

教會可雙線並行,一方面關懷基層弱勢人士,同時指出社會不公義的現象,例如公平貿易,透過個人選擇的商品,向大企業發出訊息,表達所持守的消費倫理,期待企業生產的商品關注小農民的利益,或將部分利潤回饋基層的農民。

  • 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拉里·桑格宣佈成為基督徒

    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拉里·桑格宣佈成為基督徒

    維基百科(Wikipedia)聯合創始人、哲學博士拉裡·桑格(Larry Sanger)上週(2月5日)在個人博客上透露,他已經成為基督徒——並且附帶一篇長達40頁的見證「論文」,講述了他從懷疑主義走向基督信仰的旅程。

  • 全球領導力峯會「輪椅上的畫家」瓊妮:人生有比走路更重要的!

    「全球領導力峯會」中文峯會2月8日在香港舉行 ,其中播放了「輪椅上的畫家」瓊妮·厄爾克森·塔達(Joni Eareckson Tada)分享自身的經歷的錄像,強調讓神的剛強代替她的軟弱。

  • 尼克·胡哲將在NRB大會舉辦「NickV內圈聚會」 分享傳福音與AI應用

    2025年NRB(國際基督教媒體大會)期間,全球知名佈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將舉辦「Nick V內圈聚會」(NickV Inner Circle Gathering),向與會者分享他在2024年如何向超過6700萬人傳福音的經歷,並探討人工智能(AI)如何幫助基督徒更廣泛地傳播福音。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趨勢

    多數基督徒的視角往往侷限於自身所處的教會和周圍環境,因而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年報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趨勢,這些趨勢不僅延續了2024年的積極態勢,還為全球基督徒帶來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觀察 梁麗橋盼為復興英國基督教藝術出力

    梁麗橋,一位自小熱愛水彩畫的藝術家,她的藝術創作不僅是表達內心世界的媒介,更是與神建立深厚關係的橋樑。在過程中因著一次車禍「生死10秒之間」醒悟神的眷佑決意以藝術傳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國對藝術傳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