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周日(2月4日)是德国信义宗牧师、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18年诞辰纪念,他参与抵抗纳粹最终被处决,平生主张教会是文化、道德的守护者,拥抱和平非暴力,给香港教会带来启示。
潘霍华:教会应忠于原则,抵制压力与诱惑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为德国信义宗牧师和神学家,1906年2月4日出生于德意志帝国布雷斯劳。他参与德国反对纳粹主义的抵抗运动,并因同伴计划刺杀希特拉失败而在1943年3月被捕。潘霍华在希特拉自杀前21天被绞刑处决。
他于1927年在柏林大学完成论文《圣徒相通》,并于1931年被任命为路德会牧师。在1933年,他发表演说《教会与民族世界》和讲义集《基督论》。1938年,他最后一次参加普世会议,同年9月传道人训练学院被迫关闭,潘霍华发表著名的《团契生活》一书。
在1943年,订婚后被捕入狱,狱中完成了《反抗与投降》,狱中的信札、祷文、诗歌及杂感被集结成《狱中书简》。最终于1945年4月9日被秘密处以绞刑,享年39岁;希特拉则在同年4月30日自杀身亡。
潘霍华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反对者,也是反纳粹新教教派认信教会的关键人物,并撰写了著名的神学著作《追随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他认为教会不应为了与纳粹政权保持一致而妥协其原则和教义。相反,他提倡忠诚、积极的门徒训练,抵制世界的压力和诱惑。
教会是文化、道德的守护者
他对希特拉暴政采取的抗衡手法多样化。潘霍华对政教关系的观点,将抵抗言论和行动分开不同时期。最早期是希特拉于1933年4月7日颁布《公务改革法》下令所有非亚利安血统的公务员离职或退休,潘霍华认为是歧视,于同年4月初发表演说,题为"教会面对犹太人问题"指出,教会不能直接参与、捍卫政府,肯定国家是神设立维护社会的秩序,教会有责任令国家醒觉,因此教会作为文化、道德的守护者,有两个角度来看教会及国家。
基督与和平:军事政治不能确保实现和平
潘霍华也有"和理非"的一面,表现出和平的信念。他在1932年12月发表"基督与和平"演说中分享三观点。首先,他挑战教会要认真面对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关于和平的命令,并呼吁耶稣的跟随者成为和平的见证者。其次,他强调门徒不应该依赖个人的善恶知识,而应该全心全意地遵守耶稣基督的吩咐,指出军事或政治方法不能确保实现和平。最后,他提到主耶稣明确吩咐门徒不可杀人,并要他们爱他们的敌人。
潘霍华在《追随基督》一书亦指出,跟随基督的人要服从基督的吩咐,宣扬和平非暴力的福音。潘霍华认为,上帝的国带来和平、以善胜恶,消除恶是通过不去抵抗、克服打压是透过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