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風雲」李盛林剖析歷史:巴勒斯坦25族對抗以色列12族

「以巴風雲」李盛林剖析:巴勒斯坦25族對抗以色列12族歷史
「以巴風雲」李盛林剖析:巴勒斯坦25族對抗以色列12族歷史

以哈短暫釋放人質後戰火再起,宏恩基督教學院12月2日舉辦「以巴風雲」神學講座,歐偉昌牧師(該院基督教事工學院助理教授)回應本報訪問時指出,縱使以色列作為上帝選民,戰爭本身充滿罪與破壞應努力避免;李盛林牧師(該院基督教事工學院舊約專任客座教授)從舊約聖經剖析以巴戰爭,追溯亞伯拉罕的後裔衍生巴勒斯坦25族對抗以色列12族的歷史。

以色列反擊哈馬斯正義之戰?

以色列作為上帝的選民,回應哈馬斯的攻擊是否屬於正義的戰爭?當宗教遇上政治,基督徒與教會是否避免將信仰帶入政治?

歐偉昌牧師回應本報訪問時表示:「戰爭是一種充滿罪性和破壞性的行為,應該努力避免,以外交談判解決衝突。面對政治議題時,教會、神學福音不可跟世界割切,教會要將福音帶進公共領域。」他強調教會不是圍爐取暖自説自話的團體。

耶路撒冷各自有不同信仰 掀動民族鬥爭

在講座上,李盛林牧師從中東近代歷史剖析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他首先為不同名詞下定義:「以色列」指國家或以色列民族;「希伯來」從他們的民族角度看不單是今天的以色列;「猶太人」從宗教角度指猶太教的人;「猶大人」指雅各其中一個兒子猶大支派,另指所羅門王之後以色列分裂,成為猶大南國的人民;「巴勒斯坦」未有自己的首都,所以是從民族角度講。

巴勒斯坦當年沒有首都,一直強調耶路撒冷是他們的首都,聯合國構思一地兩首都。現時耶路撒冷分開四個不同部分來管治,各自有不同信仰,任何一方被攻擊都會引起強烈的民族鬥爭。

他稱:「今天的巴勒斯坦分開兩個地方,同樣都是聖經所講的迦南地。加沙地帶位於地中海沿岸狹窄地方;西岸位於約旦河西邊。兩個不同地方由兩個行政系統管理,西岸屬於温和教派、加沙地帶的教派比較激進,近月的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源於他們想對付以色列。」

巴勒斯坦25族對抗以色列12族

李盛林繼而從舊約聖經剖析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大民族的起源,以及從彌賽亞角度看以巴衝突。

這一切從亞伯蘭蒙召説起,在創世記耶和華吩咐亞伯蘭離開吾珥去哈蘭:「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我必叫你成為大國...... 地上萬族都要因你得福。」(12:1-2)今天中東不同的民族來自亞伯拉罕的後裔。亞伯拉罕75歲往迦南,在該地方住了十年聚了妻子撒萊的婢女夏甲為妾,生了以實瑪利。

耶和華應許以實瑪利必生12族長成為大國(17:20),自此夏甲不認婢女對抗主母。亞伯拉罕100歲與90歲的撒萊蒙神應許生以撒,其後代就是以色列。

李盛林解釋:「以實瑪利的後代即是今天中東不同的民族,穆罕默德也是其後裔,但耶和華沒有應許給他們土地,因此以色列強調中東這地是耶和華與他們立約。」

以實瑪利後裔的12族長在公元6世紀之後佔據阿拉伯半島包括耶路撒冷,對以撒後代以色列不友善,不承認以色列是正統,不接受自己是妾侍的後代。

再者,被奪去長子名份的以掃與三個妻子生的子孫共13族長,聯同12族長共25族與以色列12族相爭。

錫安主義與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起

在講座回應部分,歐偉昌牧師指出舊約這段民族歷史是一種神學見解,卻在國際社會非常接受,這現象可能包括別國政治利益的考慮。他並從當代歷史看以色列民族,在近代民族主義興盛的氛圍和長久反閃族(反猶太)的威脅下,以色列人在19世紀末提出錫安主義,藉著復國為手段來解決自己的存續問題。錫安主義本身有著多種理解,起初也較温和,包括建立非恢復國土的文化以色列,也有看重巴勒斯坦人權益的錫安主義,甚至有贊成在非洲買地建國等構想,可惜現在實踐的方式卻是頗為激進的方式。不過,歐偉昌表示他所接觸的猶太人多不是激進,推動和執行激進政策的不是那些值得令人尊敬的猶太人,而是政府。

會上有參加者表示以色列與哈馬斯之戰看到生靈塗炭產生心理矛盾,李盛林牧師認為以色列的生存權是合理,問題在於有沒有做得過份。他亦指出曾經是差會的董事,今天有猶太人相信耶穌向同胞傳福音,這是比較容易,其他人難於直接向猶太人傳,因他們自認是選民。彌實亞再來時相信全猶太都信主,而彌賽亞再來是一個時代,但不知確實的時間。

宏恩基督教學院基督教事工學院系主任吳瑞龍牧師同意李牧師所指出,需要清嘶理解猶太人和以色列的分別,而不同年代的人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都有不同的觀感,按著人的宗教背景也得出不同的分析。

宏恩基督教學院基督教事工學院、教育及心理學院舉辦「以巴風雲」神學講座,共有兩場。第一場講座於12月2日舉行,由李盛林牧師/博士擔任講者,主題為「從舊約聖經剖析以巴戰爭」。第二場講座於12月9日舉行,由楊慶球牧師/博士擔任講者,主題為「恩怨情仇:以巴二千年難解之結」。兩場講座的時間為上午10:30至下午1時,地點在宏恩基督教學院一樓禮堂。

  • 全球領導力峯會「輪椅上的畫家」瓊妮:人生有比走路更重要的!

    全球領導力峯會「輪椅上的畫家」瓊妮:人生有比走路更重要的!

    「全球領導力峯會」中文峯會2月8日在香港舉行 ,其中播放了「輪椅上的畫家」瓊妮·厄爾克森·塔達(Joni Eareckson Tada)分享自身的經歷的錄像,強調讓神的剛強代替她的軟弱。

  • 尼克·胡哲將在NRB大會舉辦「NickV內圈聚會」 分享傳福音與AI應用

    2025年NRB(國際基督教媒體大會)期間,全球知名佈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將舉辦「Nick V內圈聚會」(NickV Inner Circle Gathering),向與會者分享他在2024年如何向超過6700萬人傳福音的經歷,並探討人工智能(AI)如何幫助基督徒更廣泛地傳播福音。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趨勢

    多數基督徒的視角往往侷限於自身所處的教會和周圍環境,因而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年報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趨勢,這些趨勢不僅延續了2024年的積極態勢,還為全球基督徒帶來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觀察 梁麗橋盼為復興英國基督教藝術出力

    梁麗橋,一位自小熱愛水彩畫的藝術家,她的藝術創作不僅是表達內心世界的媒介,更是與神建立深厚關係的橋樑。在過程中因著一次車禍「生死10秒之間」醒悟神的眷佑決意以藝術傳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國對藝術傳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體會。

  • 拯救Z世代的信仰:史蒂夫·理查森對新一代宣教士的大膽呼召 [專訪]

    先鋒宣教士史蒂夫·理查森(Steve Richardson)呼籲年輕基督徒重新發現信仰,投身全球宣教。當許多教會思索如何讓年輕一代持續紮根於信仰時,理查德森的回答是:讓年輕人站出來,勇敢承擔使命,而不是為了迎合他們而削弱福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