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中国留学生近年不断增加,2016年已有近33万用学生签证身分进入美国。对于牧养这批"移动的中国留学生",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牧师董家骅在《台湾神学刊论》发文,探讨留学生在异乡寻找归属、身份认同和可信靠的权威背后,他们到底在追寻什么?教会又当如何回应?
渴望归属的背后:接纳
董家骅指,许多华人族群聚落(Chinese ethnic enclaves)逐渐成形,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华人生活圈,导致许多留学生最终选择在这些族群聚落中寻找归属,而非选择融入美国同学的群体中。他们往往要透过满足朋友圈对自己的期待来寻求被接纳,觅得归属感和情感上的支持。
寻找身份认同的背后:面对不确定性
在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和政经之张力之间,中国留学生在身份认同上承受高度的压力和焦虑。他们"中国人"的身份不断被周遭文化挑战,同时又需要建构一个能支撑自己生存的身份认同。早期的华人移民快速地拥抱"华裔美人"这个身份,而今日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与留学生,在中国快速崛起的情况下,更愿意接受自己是"住在美国的中国人"这身份。
美国的移民政策也左右中国青年对未来的看法。近年美国大专院校大量录取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校园就读,然而这批中国留学生毕业后能拿到移民签证留下的数量却远低于美国所签发的学生签证。以2013年的资料看,美国一年所发的移民签证总数量比学生签证数量少了12.8万个。他们被迫离开美国到其他地方工作,因此愈来愈多人愿意保留"中国人"的身份。
寻找权柄的背后:意义和引导
许多中国留学生只身来到美国,与父母分离,由于缺乏父母亲的引导,他们需要在其他地方寻找引导和保护。这些中国青年依附的新权威往往是同侪的肯定,以朋友的肯定来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
教会的身份与使命
董家骅称,面对人数日增的中国留学生,美国的华人教会回应问题时,也关系到教会对自我身份和使命的认识。他引用普世教协(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对教会其中一个形容—— 教会作为上帝的百姓」—— 讨论教会的身份与使命。
美国的华人教会一方面为要存留华人文化,筑一道墙与身旁的邻舍隔绝;另一方面也提醒自己是普世教会的一分子,不应与普世教会脱离,要承担使命透过教会祝福万族。
教会作为上帝的百姓,是一群在旅程中的百姓。美国不是应许之地,不是旅途的终点,美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也不等同于上帝国中的新生活。因此教会不能仅止帮助留学生适应美式生活,而应透过接待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是的"寄居者"这身份,成为一个相互倚靠、支持,开放的群体。
更新当下的实践
教会认清身分与使命后,董家骅继而提出三个建议供美国华人教会参考。
恩典的实践:美国的华人基督徒要学习放下以自身文化的习俗或期待,来论断在美的中国青年人。当美国华人教会真正以上帝的恩典相待,接待中国青年人时,正是向他们展示基督的福音,使他们得以脱离"满足他人期待以换取接纳"的重担,从"满足他人期待"这偶像的权下得到释放。
应许下的平安与稳妥:教会中的弟兄姊妹应透过简朴的生活、慷慨的给予和舍己的付出,来展现基督徒最终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上帝的应许上,而不是建立在自身的经济实力,这对在美的中国青年将是强而有力的见证。
跨界的践行:美国华人教会跨出种族的藩篱,向不同社会阶层和族裔的人伸出援手,跨出文化的固步自封,反而促使美国华人教会放弃倚靠自己,转而更多倚靠上帝,来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元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