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為「世界閲讀日」鼓勵世人翻書閲讀增廣見聞,惟近年基督徒閲讀風氣下降,教牧要牧養健康的信徒,必需培育信徒養成良好閲讀習慣,屬靈生命成長,教會亦隨之更新。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發文指出,牧養信徒不是舉辦多少聚會或講座,而是培育他們建立良好的閲讀及讀經的習慣,讓他們可以獨立追求信仰與思考。他從五方面探討閲讀的好處:「使人回轉信主」、「豐富聖徒相通」、「個人成長」、「強化事奉心志」及「成就教會使命」。
先賢閲讀信主
胡志偉以基督教先賢為例,奧古斯丁(Augustine)在《懺悔錄》提到,有一次在花園聽到聲音叫他「拿起來,讀。」他就打開《聖經》翻到羅馬書,然後感到「一道恬靜的光射進了我的心房,驅散了心中的一切疑團。」馬丁路德都是閲讀《聖經》羅馬書與詩篇而找到亮光,從而確認「因信稱義」。
多讀經典與聖徒相通
胡志偉認為信徒要多讀基督教經典的書籍,涉獵不同傳統與神學立場的書。例如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及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等,信徒就認清福音信仰的傳承,基督教歷來的及展如宗教改革、清教主義等。
閲讀能自我餵養
此外,胡志偉表示閲讀有助個人成長,他以個人為例指唸神學之前有兩年從事航海,未能長期到教會,他讀鍾馬田的《靈性低潮》實行自我餵養。他亦指,有些書籍沉悶難明,但忍受得到的話,假以年日就有能力與作者對話,享受其中的樂趣。
閲讀提升牧養心志
閲讀另一種好處是強化事奉心志,胡志偉引述畢德生牧師的例子指,畢德生牧師在牧職期間感到迷惘失去方向時,讀了杜思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等剖析人性的作書籍,引導他重新得力牧養會眾。
閲讀成就教會的使命
胡志偉表示,閲讀可以成就教會的使命。他剛在神學院畢業在芝加哥牧會時,根本不知道何謂「城市宣教」(urban mission), 他閲讀聖公會牧師沈美恩(Charles Simeon)的傳記,幫助他更多認識城市中最受忽略的羣體,而在牧會時不曾放棄這羣體。
最後,胡志偉指出,教會更新其中的途徑是要不甘平庸,培育一羣愛閲讀和愛思考的門徒,達至自養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