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人一命胜七级浮屠,基督徒面对遇难者采取甚么态度?宣道会北角堂陈剑云牧师指救人行动其实是一个伦理的抉择。
瑞典女生违法助人惹争议
陈牧师在该堂会的《牧者心声》发文指,上月有瑞典女大学生在飞机客舱拒绝坐下阻止客机起飞,要求让一名预计被遣返回国的阿富汗男难民下机,并在脸书直播独自对抗其他愤怒乘客的过程,最后该阿富汗难民暂时逃过被遣返的命运,但女大学生可能被处最高6个月的有期徒刑。
该名22岁女生尔森(Elin Ersson)将整过程放在互联网上,并叙述采取这个"救援行动"的理由和依据让其他乘客知道,有人鼓掌支持她但也有人鼓噪反对。
爱人如己不是挂在口
陈牧师表示,在遥远的地方谈关怀难民或寻求庇护者,与实际为他们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是两回的事。他引述《圣经》路加福音10章25至37"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指,平日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的祭司和利未人都没有帮助被盗贼打至垂死的人,可能为免因该人死了而沾染不洁不能事奉,又或害怕该垂死的人是盗贼装假而设的陷阱。
陈牧师解释,无论信徒看祭司、利未人有理或无情,要作的抉择都很清楚就是看那垂死的人,即现代的难民、寻求庇护者的生死与自己有没有关系。
他质疑,"现今信徒的爱是只挂在口边还是付上代价?"并指,该瑞典女生抵住众人的压力去争取寻求庇护者留在瑞典,她的抉择也是信徒作抉择时的借镜。
陈牧师表示,或有基督徒不认同该女生的行为,其行为既违反航空公司的规矩,破坏机上的和谐气氛吓怕小孩,更危险是该难民或寻求庇护者是否恐怖分子,实践行动必需考虑两全其美方法。
陈牧师认为,伦理抉择往往是个"现编"(improvisation),是即兴的,需要我们当机立断,毫无瑕疵和争议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信徒有否常作准备并作事后检讨。
因此"爱人如己"是帮信徒常作准备的金科玉律。陈牧师反问,若需要帮助的是自己,又会否支持推迟帮助人的理由?
他期望信徒按"爱人如己"的金科玉律,学习抵抗罪恶实践"满有怜悯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