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傾向歧視調查模糊誤導公眾 團體指出漏洞

去年在一次平等機會委員會的論壇上,逾廿位家長請願,反對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他們高舉寫上標語的紙牌,又喊「救救孩子」口號。
去年在一次平等機會委員會的論壇上,逾廿位家長請願,反對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他們高舉寫上標語的紙牌,又喊「救救孩子」口號。

香港《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爭議持續,不同的團體和學術機構對此展開多次的民意調查,但卻存在不少落差。有團體説這些調查有不少漏洞,並批評平等機會委員會在缺乏法理和民意下意圖立法。

明光社項目主任藍俊文指出,比對過往的民意調查,這些調查的問卷在設定問題時,只詢問受訪者「是否贊成立法禁止性傾向歧視」、「自己有沒有歧視同性戀者」等等。他説,這純粹是一種歸納印象、感覺與日常生活經驗的方法,而對「歧視」的定義也不清晰。

此外,調查在詢問「是否支持立法」時,往往沒有清楚交待立法的內容、刑罰及規管的範疇。在高舉「反歧視」的社會氣氛下,此舉如同形同問「是否支持民主」、「是否支持自由」般,答案顯然會傾向支持。

相反,在最近一次由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就《公眾對性傾向歧視意見》進行的調查則是以處境式的問題,較具體地刻劃出歧視法的不同範疇,讓市民自行了解並就著他們對不同處境是否屬於歧視的看法。

該調查顯示,市民普遍反對立法強逼學校教導同性戀價值,此外受訪者更是大比數反對反歧視而立法壓制言論自由。

此外,市民對於同性戀者找工作和住屋方面卻反映了務實的一面,認為有人若因某人的性傾向而拒絕僱用他,或拒絕租出物業便視之為歧視。

這次調查得到611位人士回覆,當中有六成人沒有宗教信仰。但結果顯示七成人認為社會應包容不同的意見,包括反對同性戀的意見;亦有近六成意見反對強逼學校違背辦學宗旨,強制教導學生將同性戀和異性戀視作同樣美好。

最後,評論員批評,平機會在沒有法理基礎,而調查又反映民意的落差下推動《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是「一意孤行」的做法,同時呼籲同運人士回歸務實,在市民的接受程度下,共同探討以第三條路的方式處理性傾向歧視問題。

  •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隨著中國宣教的黃金時代逐漸遠去,事工的動態正在發生劇變。外籍工人被迫離開,當地教會面臨日益加劇的打壓。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信徒羣體如何繼續支持並與親愛的中國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讓我深刻思考一種新的夥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繼續傾注祂的愛,並在中國開展祂的工作。

  • 特朗普政府簽署法令 禁止男跨女參與女子運動

    美國當前總統特朗普於2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參加女子運動。

  • 2025全球差傳數據出爐:亞洲未得之民最多 宣教資源分配不均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近日發佈《2025全球差傳數據》。針對全球差傳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四項觀察,發現全球只有3%宣教士被派往未得之民地區,而教會用於差傳的奉獻亦不足一成。

  • 為什麼這麼多超大型教會似乎存在腐敗?

    近年來,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es)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坦白説,其中一些批評是完全有道理的。在許多人看來,這些教會更像是運作成熟的商業機構,而不是單純的敬拜場所——它們擁有龐大的預算、華麗的佈道製作,有時甚至是牧師家族成員充斥教會薪資名單。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會問:「超大型教會是否腐敗?」 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呼籲推動貿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國宗教自由狀況

    在2025年2月4日舉行的國際宗教自由峯會(IRF Summit)上,關於如何通過結合貿易與人權議題,改善國際宗教自由狀況的討論成為一場分會的重點。這場分會討論了美國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貿易槓桿,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別關注國」(CPC),改善宗教自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