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基甸事工、曾任多个社会服务团体主席,萧智刚博士分享中小型社会福利机构的创业服务及创新发展时,强调Mission(带著异象向前行)与 means(方法),并且提出"创路十招",如吸取经验、建立团队、自我辅导防止burn out等。
从"吸星大法"看机构创路
刚获选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杰出校友的萧智刚博士(萧Sir),在校友会会议先引用武侠小说中的"吸星大法",强调别人的经验中可以学到很多。萧Sir除了做自己的机构,也常常为很多别的机构当义工,在过程中有机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并应用到自己工作上。
1992年当选为香港十大杰青的萧Sir有一次遇到一名广州的杰青,双方交流间,对方谈及到自己如何当选为杰青,留下挺深刻的一番话。萧Sir说:"那名广州杰青说自己常走访各种各样的企业老板。他只留意一件事,就是那些企业都是怎么走上失败和倒闭的,然后避免走他们的旧路。那名广州杰青就靠这一直走,后来真的起家了。"
萧Sir整合创路以来的实战经验, 总结出"创路十招":
一、吸取经验——机构补师
萧Sir认为开创工作前,先要累积经验。他说:"不要毕业后马上就去创立,应该先去学一下。我曾在突破机构工作了十年,跟著蔡元云先生和突破一班干事工作。可以说,当年的突破机构是云集了很多香港精英。 跟他们共事时、常常跟他们谈话、看他们方法和了解他们的信念。这些都塑造了我。"
他强调宜在大机构中学习。大机构毕竟比较有规模,也有完善的架构,经验比较丰富。
二、建立团队——打拼同工/家庭同心
萧Sir说:"我觉得非常幸运,能遇到一些在纪律部队中的有心人,也遇到很多关心年青人的志愿者。"
"团队的支持很重要,互相补位非常重要。 我们是在山上工作,而山上是危险的。这些年,我把西贡所有看得见的山头都跑遍了。野外生活是艰难的,会日晒雨淋。我们有时候要拿著盒饭匆匆地吞吃。不然,手中的饭一下子就被雨水浇透。"
"那些年轻学员眼见作为导师的我们甘愿跟他们一起在山上吃苦,心就被融化。只因他们感受到导师们的心,他们就接受我们带领。我们都不用跟他们多说甚么,他们就自然跟著。有时候,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导。"
"此外,家庭的同心也重要。所以今天我太太也来了我们当中。"
家人的同心支持是必要的。山上有危险,家人会担心。上山训练时间长和耗体力。萧Sir不是常常在家,他回家后通常已经累透。故此,孩子的照顾和家务自然由妻子担当很多。
三、顾问师傅——借鉴学习
萧Sir强调了顾问团的重要性。他常常请教不同专业领域人士的意见。
萧Sir的顾问团队中也有商人,所以他在聘用人的事情上也会知道要诀。他说:"面试其实用处不大。很多人很懂面试技巧,能在面试中给人好印象,所有问题也能给出让你满意的答案,但一上班就不行了。"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热诚要在真正工作时才能看见。萧Sir并不会轻易听信面试。他说:"我看的是试用期。面试说得再好也没用,真正通过了试用期再说。"
提到顾问师傅,萧Sir忆述了很久以前跟一位名西方宣教士在福音戒毒工作服侍的一段宝贵经历。他说:"宣教士让我给戒毒的朋友们洗衣服。即便当时有洗衣机,但为了省电,他没让我用。"萧Sir听从了他的话,手洗了他们的衣服。染毒人往往有失禁问题,但就连他们的内衣内裤,他也照样亲自给手洗。
萧Sir感恩当时他能克服。其实青年人工作很不容易,也不失为一份"厌恶性工作"。他说:"野外训练时他们可能表现好好的,但一回家又变得暴躁,又跟家人吵架;偷完又偷的孩子也有。"他发现经过这些师傅的训练后,他的生命奠下了基楚,叫他能克服后来面对的种种挑战。
四、自我辅导——防止burn out
刚创立的机构资源有限,通常只能聘用一两名员工。负责人很多事情得亲力亲为。说是总监,但其实是大杂工一名。萧Sir指他的机构事工最高峰期有十四名全职同工,但疫情重创下,连他只剩两名员工。疫情期间,机构几乎完全停顿。
萧Sir说:"如你打算走开创的路,就要有心理准备,甚么都得亲力亲为。有些机构能申请大额资助,比如有些做太阳能的机构从马会获得过一笔高达一千万的拨款。这样的机构可能就没出粮的压力。但像我们这样自负盈亏的中小型机构,常常面对压力。"
为免耗尽(burn out),需要自我辅导,分配作息、娱乐和运动等时间,并自律执行。
五、以战养战——赚富扶贫
1998年至2010年初,保险公司保诚每年都委聘基甸事工提供员工训练。当年正是保诚发展的起飞阶段,要求我们提供"地狱式"训练。萧Sir笑说:"我回他说『那就对了,我正是一名地狱教练!』"
很多商业企业一向有资源提供员工培训。当年藉著向商界提供员工培训,萧Sir为事工赚取一些资源。然而,现今市场经己转型,随著大陆市场兴起对于这类员工培训需求已没有了。
萧Sir说:"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与时并进。如何转型,来个华丽转身?我们要不断转化,在这个新的时代中找到生存空间。有话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走』一旦人家已做到『优』了,就赶紧走,另找一片蓝海去。做社会服务,也需要有这mindset。"
六、进修世艺——娱而得乐
萧Sir也注重进修和娱乐,善待自己。闲时除了弹结他,也会为自己更新行山装备,更能享受行山乐。
七、创业守业——两年起始
开创一个工作,需要心理准备,坚持起码两年。而且,从一开始就应打正旗号,堂堂展现自己。
萧Sir遇到开设一些历奇培训公司的朋友,但可能碍于他们另有正职,不太愿意公开个人背景,"这似乎比较隐诲,我认为不太好。我们成立一个服务机构,该正式以真实身份出现人前。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展现你自己。"
他认为不用担心刚开始的时候没多少人认识,深信只要堂堂正正出去,渐渐会得到大众的信任,能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公信力。
另外,为了机构的诚信和守护机构的核心价值,哪怕面对张力也不要妥协。
他笑说:"野外训练导师中很多性格巨星。我往往要花很多协调功夫,需要学习兼容。我年轻时这方面也不太擅长,毕竟我还年轻嘛。"
纪律部队常有色情笑话、粗口或吸烟文化。每次看到导师有不合宜的举止言行,萧Sir都不忌讳,把他们拉到一旁谈话,耐心向他们解释机构的价值观,希望导师能注意言行,避免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这些导师听完并没有不高兴,大都是理解的,但一般都从此不再过来了。
萧Sir说:"为受众著想,我要担当好gatekeeper这角色。"
八、上天落地,前线上线
萧Sir认为要把机构的经验扩展出去。他曾在香港电台节清谈节目《青年热线》以社工角度探讨亲职议题,譬如如何帮助沉溺上网的青少年等。基甸事工透过野外训练早已累积跟青年人沟通的相关经验。这些经验分享可以成为现场讲座,也可整合成线上课程, 更可进一步以其他形式通过媒体扩散出去。
致于"落地"则指持续发展"前线经验"。在社会服务界,常有前线的同工做著做著就晋升或调配到行政或管理层去,离开了前线。沉浸前线多年的社服工作者通常是打拼过来的,是一群有真功夫的精兵。萧Sir认为积累丰富前线经验的精兵从此退居幕后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所以,无论他现在站到多后方,他一定保持参与前线工作。
萧Sir又以突破创办人蔡元云医生为例,"即使蔡医是突破机构的CEO,也不会停止前线工作,甚至曾把几名问题少年接到自己家中寄住。"
作为中小型机构也有自身优势。虽然常常人手不足,但正因事事亲力亲为,累积的前线经验很丰富。持续发展个人的前线经验,再积极利用各方媒体平台扩展出去,是中小型机构可取的发展策略。
九、组织行政——编写乐章
办社会服务机构的也需要懂行政。萧Sir认为除了行政架构,会章编写其实也有讲究,尤其定明多少董事出席人数才算为合法,曾经就是没有注意这方面而大大加重会务。因为会章内的人数写得不切实际,导致他整整三年间把不必要的精力花在重复的会议上。萧Sir边学边做,现今他在会章编写方面已素有心得,强调会章很多细则须注意。
十、改名期望——工作哲学
最后,萧Sir藉著一件趣事,说明机构改名也有学问。他笑说:"曾经在一个场合上司仪开口介绍我时,把我说成『机电』工程处总监。"
当然,除了读音要注意,机构名称含意更要精警。 萧Sir解释了基甸事工名称的含义:基甸是圣经旧约的人物,本为无名小子,后蒙神祝福成了一位大能勇士。
他说:"我们盼望所服务的青年人不要看自己为无名小子,要知道在自己生命是能发生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