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青少年意識到社交媒體弊端 卻難言「戒斷」

teens on phone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盡管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距離大規模遠離這些平台仍為時尚早。

這項於上週發布的調查指出,近半數(48%)青少年認為社交媒體對同齡人弊大於利,較2022年的32%顯著上升。研究人員分析,這一變化可能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識增強有關——他們正通過TikTok等平台獲取相關資訊。

短短兩年間,將社交媒體視為心理健康「隱形殺手」的青少年比例激增16個百分點。表面看來,似乎預示著「戒斷潮」即將來臨。但吊詭的是,同一研究顯示,僅14%的青少年承認自己深受其害——換句話説,多數人認為「問題都在別人身上」。

穆迪全球媒體內容總監克裡斯·馬丁指出,這折射出社交媒體對青少年乃至全社會的強大掌控力。他就此現像所著的暢銷書形像地指出問題,中文名可譯作《口袋裡的狼:社交網絡侵蝕當代青年的13種方式》(原文:The Wolf in Their Pockets: 13 Ways the Social Internet Threatens the People You Lead)。馬丁發現:「青少年對社交媒體的評價與實際使用存在明顯矛盾。」數據顯示,認知轉變並未真正降低使用頻率。

俄克拉荷馬州青年事工專家扎克·沃肯分析,社交媒體早已超越通訊工具範疇,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和娛樂的主要入口。「這種依賴已成常態。雖然當代青少年不再熱衷成為網紅,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數字窗口’。」對於近期翻蓋手機回潮現像,沃肯認為這僅反映出矛盾心理:」徹底告別智能手機?恐怕他們還沒做好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觀察到一個更普遍的現像:「即便身處同一空間,很多青少年也處於‘人在心不在’的狀態。當然,成年人也常犯同樣錯誤——我們總忍不住同時處理多項任務,隨時查看手機消息。」為此,不少青年組織專門設置了」無手機區」。

具體數據顯示:45%的青少年抱怨社交媒體侵佔睡眠時間,40%認為影響學習效率。但在社交層面,認為其促進友誼的人數(30%)遠超認為損害社交的比例(7%),另有43%持中立態度。盡管有44%的青少年表示已減少使用(較2023年上升5個百分點),但超半數(55%)坦言仍未做出任何改變。

  •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運動、冥想或與朋友相處,閲讀聖經在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孤獨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種更有效的自我關懷方式。

  • 美國教會借匹克球運動拓展社區與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如今約有近2000萬人參與。而如今,教會也開始利用這項熱門運動建立社區關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榮牧師發文悼念:約翰·麥克阿瑟安息主懷,享年86歲

    「如果你還不認識約翰·麥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識到他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麼巨大的貢獻。他留給世界的是一個滿載講道與寫作的屬靈遺產。」印尼佈道家、STEMI國際事工創辦人唐崇榮牧師説。

  • 專訪華人護教學者駱德恩博士 為辯明真理尋索「不信的理由」

    華人護教學學者駱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書《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謹嚴的學術思維、深入淺出的文字,將多年來刨根究問的難題逐一解答。《基督日報〉訪談駱博士, 對他為何投身護教學、護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護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 約翰·派博:關於全球宣教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9·11」事件之後,這個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國人並非等同於基督徒。我們「首先不是美國人、加拿大人、英國人、俄羅斯人,或尼日利亞人。在每一個國家,我們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樓頂上,對所有民族主義傾曏者大喊:『在每個國家裡,我們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國,我也是一個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