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于6月30日议决批定日本"长崎及天草地区的潜伏天主教徒相关遗产"(长崎、熊本)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潜伏天主教徒"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该遗产体现了江户时代以后的基督教禁令和独特信仰的历史,因遗产展现了长达2个世纪以上禁教期中持续信仰这种独特宗教的传统,而12处组成部分均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决议还要求日本政府制作有关已废弃教会遗址等的记录资料。
该遗产包含由信徒组成的"天草崎津集落"(熊本县天草市)和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教会、国宝"大浦天主堂"(长崎市)等12处组成,印证了在日本闭关锁国时期对基督教传播长达250多年的封杀,那段镇压信徒导致信徒潜伏和伪装成佛教徒等独特信仰形态的历史。
2014年,日本文化厅曾考虑推荐"长崎教堂群"在2015年列入名录,经政府内部协商最终推荐"明治日本的产业革命遗产"。日本政府于2015年以"长崎教堂建筑群及天主教相关遗产"之名推荐申遗,期望列入2016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崎教堂群"由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大浦天主教堂"与日本禁教时期地下基督教徒坚守信仰的"天草崎津村落"等13处建筑组成,展示了基督教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日本与西欧民族之间的交流,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与文化传统。
回顾早期日本教会的苦难
基督教传入日本始于1549年,日本首位传教士沙勿略(Francis Xavier)与两位耶稣会士在8月15日踏足日本鹿儿岛开始传教带领1000多名日本人认识真道及受洗。
当时的日本"大名"(封建领主)织田信长为扩展势力遏制佛教势力,极力支持福音的传播,1587年信徒达到20万。惜其后的"大名"丰臣秀吉与信奉天主教的"大名"发生冲突逼迫教会并宣布《伴天连追放令》在20日内将所有传教士全部驱逐出日本,同时没收大阪、堺、京都等地的教堂,摘除船只和教堂上的十字旗,取下信徒脖子上的十字架,后因耶稣会宣教士范礼安的劝说才缓和下来,留下130名传教士在九州地区潜伏传教。
1598年德川家康掌权开创江户幕府时代,逼迫教会更甚,激起天主教徒反抗。1637年,在岛原、天草地区发生叛乱,次年"岛原之乱"被镇压,德川幕府变本加厉逼迫教会,10多年间近30万信徒殉道。
当时不少日本信徒转入地下活动,有信徒在观音像内藏著十字架或在像内暗藏十字架标志以供奉,亦有信徒制做假冒佛教石碑的十字架放在寺院内,每次到庙里不是拜偶像而是在石碑前默默祈祷。正是这群爱主的日本信徒的坚持福音种子在日本禁教期间得以延续。是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崎及天草地区的潜伏天主教徒相关遗产"正是这段苦难史的见证。
"长崎及天草地区的潜伏天主教徒相关遗产"的入选为日本第22项世界遗产,自2013年"富士山"(山梨、静冈)以来连续6年有专案成功入选。日本的世界遗产中有18项文化遗产和4项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