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十七期中转载了澳洲维省长老宗神学院宣教系专任讲师亚裔课程主任钟伟强博士,于2005年在维省圣经神学院《神学与生命塑造期刊》发表的"澳洲本土多元文化议题对教会的意义"一文。
随著澳洲社会文化的更新和价值观的改变,本土教会的自我身份与社会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澳洲主流文化已渐渐由"白澳"的单一文化,转向多元文化。钟博士表示这个转变对教会有重要的意义。
主流文化的转变会令某部分群体产生不安,针对这种不安,教会应该抓著机会参与其中的服事与见证。首先教会中的文化也应该顺应这个改变的需求,回应大使命的要求,由单一的会众扩展到多元文化的神的子民。另外,教会要在其中扮演先知的角色,在难民问题,歧视问题,平等与民主问题,社会建设与文化价值观的重整,社会公义与和平等议题上见证基督精神。其次就是要重建多元文化神学架构,教会在寻索过程中定位的同时,应该回应"新国民"的需要,积极参与影响当中的文化价值观,让基督文化渗透进新国民的文化中。
此外多元文化政策在宗教与道德层面上给教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些冲击不再局限于两代或异族之间的冲突,亦包括当地形成的风俗与社会文化认知论的转移。如每年一度的Mardi Gras同性恋大游行,在不同派别间就形成了不同的声音。有些神学家采取较开放的立场,接纳不同宗教在救赎的启示内,甚至建议信徒谦卑聆听与学习其他宗教及伦理。
钟博士指出这种态度表面上促成实践容忍及彼此接纳的精神,但却动摇了基督教根本的"独一性",他引用W.J. Botha 在改革宗的2000年多元宗教会议报告的一段话:"要向全世界宣教,教会必须『拒绝各种宗教教导均同样代表真神的教导及有救赎的价值』之信念。相信只有耶稣能把世界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信念可以激励基督徒向非基督徒传扬福音…",示意教会一方面要以真诚谦卑的态度聆听其他宗教的意见,另一方面在聆听的同时不应对基督信仰的独一救赎与启示采取妥协的态度。
澳洲多元化政策推行的另一理念就是平等与容忍,但教会作为基督徒的代表不应该拥护绝对多元化主义,否则就会与基督教本身的独一性产生冲突。在这种制度下,就是非主流的宗教和思想也受到保护,无疑助长澳洲人的"个人主义"思想,更令"全体"的意识变得模糊。
钟博士对在这些处境中的教会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建议。第一可以效仿联合教会,第二开放对"圣经与文化之关系","圣经诠释之原则","启示与应用"的传统信念立场,第三像保守福音派一样,以圣经立场为原则,回应世俗化的挑战。
最后钟博士在文中提到教会应反省的地方。首先教会爱神爱人,坚持容忍平等必须奠基于真理,因为教会肩负著维护信仰原则的责任;此外教会要超越修辞层面,具体落实到内在和外向的实际行动中,一方面虚心勤学习别人的见解,另一方面将福音传至万邦。再者基督教很容易在多元文化中陷入为衆宗教的其中一个,教会应当乐于见证基督信仰,主动批判世俗文化。他在总结中指出多元文化处境正正是教会最佳的机会,并鼓励教会主动作出传福音的突破。
-
全球华人宣教会议线上举行 聚焦21世纪门训与契机
第五届全球华人宣教网络会议于2025年7月6至12日举行,今年以"华人教会的门训与契机"为主题,涵盖儿童与青少年事工、长者、圣经研读、保罗书信、启示录及现代科技(如AI)等多个面向。会议由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海外校友会所设立的"信望爱宣教动员中心"主办,为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五届举办的全球华人网络宣教会议。
-
被禁普林斯顿大学女子田径赛 跨性别运动员兴讼
一名自认为女性的男性运动员,因被取消女子田径赛的参赛机会,现正向普林斯顿大学及相关体育官员提出索赔。
-
欧凯莉(1933–2025):教我如何研读圣经的姊妹
我很蒙福,从小每周都去教会。我几乎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挪亚、摩西、彼得、保罗这些名字的。圣经对我来说一直都不陌生。但如果你问我:"是谁教会你如何查考圣经的?"我毫不犹豫地会回答:欧凯莉(Kay Arthur)。
-
英国人权特使:基督教受迫害加剧部分国家濒"灭绝"威胁
鉴于基督教在全球范围内遭受的迫害越演越烈,英国近日锁定了十个主要在亚洲的重点关注国家,并作出承诺透过积极外交捍卫宗教自由这一宝贵人权。
-
香港基督教团体联署反对"同性伴侣关系登记"
香港《同性伴侣关系登记条例草案》7月23日于立法会委员会审议,遭多个政党强烈反对。性文化学会、明光社等多个基督教团体亦透过不同渠道向当地政府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