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卫生组织上月将电子游戏上瘾列为精神类疾病,即在玩游戏的频率和每次的时间上失控,上瘾者每天玩游戏长达20小时,将日常生活置之不理。
牧师脱打机瘾 助件轻人重拾价值
有台湾牧者以过来人身分在脸书分享打机成瘾的往事。
自小在教会长大的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民族路教会牧师机嘉胜,年少时因逃避学业的压力及与母亲的疏离关系,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青人天天到电动店打机,连补习费都花上,更将居住地址改到去电动店,以致成绩表、老师打来的电话,全都由电动店老板娘截收。
机嘉胜指,当时已没有再到教会(台南中会万荣华教会)成绩就一落千丈,不过神没有放弃他引领他回归上帝,而且以各种方式帮助他脱瘾。有一位基督徒老师来电动店找他,帮他补习好让他对学业重拾自信,更有牧师既严肃又关心他劝他勿玩物丧志,惊醒了他。
脱瘾的过程其实一点不好受,机嘉胜表示当中内心空虚,而且好像失去了自我价值,不过为了不再辜负老师和牧师的期望,下定决心放下电玩重新回到学业上,最后还考上一间不错的学校升读高中,后来更在台南神学院读社会系。
已为牧师的机嘉胜虽然眼见现在教会的青少年如他当年一样沉迷电玩,但因著以往自己是过来人而体会他们的心情。他指青少年其实需要父母的关心、鼓励和了解内心所想,帮助他们重拾自我价值,"青少年就不易躲在虚拟世界中,越陷越深。"
有见及此,机嘉胜在教会推行"放下手机、彼此团契"的文化,主日聚会后带著一群青少年外出打波,在春天季节到郊野游览;他更鼓励青少年不单在礼拜堂内敬拜,还到户外实践信仰爱护大自然、所住的土地和环境,暑假期间带领青少年到海滩游玩兼清洁海滩执拾垃圾,做些有意义的工作。
父母重定教养理念 助孩子脱打机瘾
子女教育专家蒋佩蓉亦认为,青少年打游戏上瘾背后潜藏著一个问题,就是父母教养的理念需更新。
她引用美国儿童医学杂志的研究报告的研究结果,从3034个儿童与青年对玩电子游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平均花在电子游戏时间是每周20小时、72% 美国家庭玩电子游戏、大约 9% 的人有上瘾现象、4% 的人被归类为极端上瘾者,平均一周玩50小时。
蒋佩蓉表示,一个有价值观的孩子其生命会有方向,他会有控制自己的动力,因为每个"NO"后面需要一个更大的"YES" 才有动力。从孩子所崇拜的英雄身上可以看到他的价值观,以及他所看重的事情。她指出,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向他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他内心看重的品质并因此得到动力,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
因此,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解决隐藏著的问题,例如孩子是否觉得生活无聊、社交出现问题、不懂释放压力、缺乏成就感、渴望有亲密的关系等,父母掌握到问题所在,就能够正面引导孩子适当地使用电子产品。
从实践的层面,蒋佩蓉提出几项建议例如将手机的电子游戏加护、约束玩机时间,或玩之前需要完成家务和作业,父母亦要多陪伴孩子,同时自己也放下手机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