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是东南亚各国中面积最大及多种族的国家,在2亿人口中华人约占1千万。由于华人与当地人的文化有所差异,因而遭受当地人的排斥,面对生活种种困难,福音如何触动他们心灵?
优势:华人教会助开拓印尼宣教
台湾真理大学宗教系专任助理教授蔡维民在《印尼华人基督教会宣教初探》中以苏门答腊为例,分析向华人宣教的机遇。
蔡维民指,在苏门答腊宣教有其优势,由于华人的宗教观念对神的信念、生死及一般价值观念都相当定型,根深蒂固地支配他们的理想、目标与行动,所以"文化取向的宣教"是有帮助的。
此外,华人因属少数民族,故在许多方面的权益未能如其他主要民族般得著保障,导致华人普遍感不安与焦虑。蔡维民认为,当人感到缺乏安全感时便较能接受另一个人的关心与交流,在亲切关怀的氛围下甚至可个人谈道。一个人开始接触福音不会直接为了解宗教真理而听道,但基督徒给予陪伴与支持能满足了情感的需求,继而切入福音信息。
还有,华人团体是较为勤奋的民族,当地政府会予以肯定华人基督教会在管理、组织、领导与社会服务等贡献,让教会举办培训工作,成为扩展宣教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许多差会都会先以华人宣教为优先,一旦教会稳固便可有效支援向其他民族进行宣教工作。
困难:华人视基督教是洋教
不过,在苏门答腊宣教亦遭遇困难。蔡维民表示,第一个困难来自传统文化。华人深受传统文化之薰陶,他们有自己一套宗教观念,如自力的救赎;对神的信念只信看得见的神祇,他们对于生死及一般价值观念都相当定型,基督教在他们心目中就是"洋教"并不属于华人。
蔡维民又指,第二个困难来自于无神论的影响。印尼是最先承认中国的东南亚国家,接受华文教育者普遍有"基督教是文化侵略工具"的错误观念。一些中国人在1960至1980年代才移居印尼,他们都受了相当程度马克斯无神主义的影响。
蔡维民分析,其他的困难包括两代之间的代沟。新一代的印尼华裔接受印尼文教育,与成年华人传统思想截然不同,肢体生活难以融洽。教会的接棒亦是问题,长远需要印尼语华裔,但在过渡时期中要计划培养另一文化的接班人是相当困难的事。
出路:宣教勿视对方为魔鬼
因此,教会向华人宣教需要在意识形态和态度上的转变。
蔡维民指,华人在社会地位上是弱势,常被逼迫欺凌,"原乡"的情感会特别强烈,移民心态会特别旺盛,积聚财富弃绝社会责任然后远走高飞,因此沿用长老教会的神学意识形态"认同土地"、"认同人民",要求信徒"落叶归根"未必见效。
在态度上,蔡维民认为,宣教绝不能是"灌输",而是"沟通"。宣教不应是要求对方无条件接受自己的信仰真理,而是必须先"对话",尝试用对方的理解模式来诠释自己的信仰,必需给予对方尊严与价值。
蔡维民提醒,基督教宣教最容易发生的错误是直接将对方宗教视为"魔鬼",对方是"魔鬼代言人"。
他指出,宣教是为了邀请生命的灵性,在宣教之中借由将自己融入对方的生命中而更加开展其生命价值,同时也邀请对方进入自己的生命。
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43%,35%人口信奉回教与爪哇人神秘宗教混合的信仰,基督徒只占6.1%,天主教徒占3.6%;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或华人宗教、原始拜物教、精灵教徒、无宗教和无神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