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服务在第三世界中广受欢迎,透过医疗进行宣教,是现时宣教所采用的形式之一,但怎样培训医护人员有效承担宣教责任呢?
在香港出生、台湾念医学院的台湾屏东基督教医院院长余广亮在《今日华人教会》发文建议培育有使命的基督徒医护人员,在行政管理上发挥专业能力,有助当地人的信仰独立自存。
四个层次思考
他基于四个层次思考,认为现时是适合时机差派医护者上宣教工场。鉴于"医疗服务是最容易被接纳及推动的方式",及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订定"2000年全球人人享有健康"人应拥有健康的基本权利。
而据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报告,以信仰为本的医疗组织或机构提供最多海外医疗援助。
再者虽然医疗短宣团队增多,但对于治疗效果、治疗后副作用或并发症之资料数据仍不足,而有效的分析及检讨有助在宣教时,当地人尽早自立。
专业管理医院 建立当地人信仰独立
余广亮继续指,基督徒医护人员参与短宣大都希望传扬福音、人道援助,这是予以肯定的,但医护宣教者需对医院的行政管理,甚至何时采购药物都要有认识。
他举例指自己在非洲马拉维(Malawi)的医院工作五年,对于何时向药厂购药都是一门学问。为省钱政府要求医院一年订一次药,由于当地欠用药记录难以预算,订了的用不尽、少订的不敷用,每次都要各外界呼吁紧急援助。
余广亮提出此类情况,在于培训当地独立自主。这包括四层次:能够独立解决难题;人事、会计与风险及品质管理上能独立;财务独立;信仰自主亲身经历上帝。
当地人若拥有首三项的能力,他们在运作的过程中,就能体验主的真实及恩典,其信仰便直接与主联合。
宣教工场四陷阱需小心
此外,余广亮提醒医护人员不论长宣或短宣,需谨记宣教工场五要点。
首先亦是必需的,在神面前诚实检视自己上工场的目的,以祷告作起步、心意要开放。
其次是,切勿为所欲为。余广亮直言,勿以为在宣教地区或工场执行医疗行为时可以为所欲为,医学伦理原则第一守则是不伤害,以病人生命为先。
余广亮继续指,宣教队伍要尽力与当地医疗系统及人员合作。当地医疗人员才是主位,我们是过客。在医疗行为上有争议最佳的做法,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疾病及用药指引为共同讨论的依据。
认识及尊重当地文化也是重要,余广亮认每一个地方都有其文化习俗,当遇到与健康卫生发生矛盾时要小心处理。他曾经历当地人为孕妇接生时,孕妇要在丛林里生产,因为当地部落的人认为生产过程不洁,不能在家里生产,致使孕妇或婴儿感染率很高。余广亮就协助当地传统的收生婆盖接生室,纵使茅草屋都在地上铺干净毛毯,经过一段时间后,产后孕妇及婴儿感染率下降,部落民众便愿意将孕妇送交传统收生婆生产。
最后是定位。余广亮表示,医疗服侍多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接纳,但医疗服侍不单基督教机构提供,其他宗教团体都在当地进行,基督徒医护人员到当地,必需重新定位,为何要到那里。
余广亮重申,医疗宣教队进行的服侍就如耶稣基督服侍人一样,受人唾弃、受鞭伤和受死,只为我们一班的罪人。
他祈愿医疗宣教队不是彰显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是见证神的真实与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