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著名教会史学者中国主讲英法美宗教发展

随著中国基督教日益发展,中国官方以及多位宗教学者越来越关注家庭教会登记、政教分离以及宗教发展模式等重要问题。近年来,亦有不少学者出访英美等国进行宗教方面的考察,以汲取一些经验与教训作为借鉴。

7月15日,有中国媒体报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邀请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专攻教会史的休‧麦克劳德(Hugh McLeod)教授前来主讲以《西方宗教发展中的三种模式》为题的讲座,详细讲解了英、法、美三国现代宗教发展的模式,并对此做了相关比较。

麦克劳德教授以英、法、美为例,从历史角度分析了18世纪末发生在这三个国家的历史事件。1776年-1783年,美国的独立战争之后,美国成为最强大的新教国家;1792年,法国建立共和国之后开始了反教会运动,很多信徒和教职人员被杀;对于英国来说,18世纪晚期开始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英国到19世纪中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教授总结出三国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宗教发展的三个共同点:

1. 比起之前对宗教的限制,这一时期内三个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宗教自由。如英国通过的《宽容法案》对宗教自由赋予法律上的保障;
2. 三个国家都存在相当程度的少数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
3. 三个国家都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并且宗教都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对于英、法、美三国宗教发展模式的差异,他详细解释说,法国于1793年开始了非基督教化的运动,政府和教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在此之前,教皇于1791年就对政府的革命行动进行过谴责,1882年政府禁止学校开设宗教课程;1905年,法国实现政教分离,政教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彼此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而美国的政教关系相对比较融洽,宗教呈现多元主义发展趋势,美国有各种各样的教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教会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另外,由于美国是由为追求纯正信仰而远渡重洋的清教徒建立的国家,因此直到今天为止美国的身份认同都是建立在宗教自由的基础之上的。1951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作为一个好的美国公民,必定是一个有信仰的公民"。

英国的宗教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复杂,基本处于法国和美国之间。英格兰出现了宗教多元化趋势;宗教方面的冲突表现是各宗派之间的冲突,圣公会与保守派政党之间关系密切,而其他各教派则与自由派政党关系密切,最终的结果表现为各方的妥协。在英国,政府对各种宗教都是支持的,国家资助的教会学校有基督教学校、穆斯林学校还有犹太教的学校。

接著麦克劳德教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宗教发展中的趋同点做了分享,主要有五个特点:
1. 不信仰的人增多(尤其以法国最为严重,不信仰人数比例高达40%,而英美的比例也由之前的5%上升到15%);
2. 基督教、犹太教内部保守派增长,自由派减少;
3. 出现了选择信仰方式多样化的趋势;
4. 新时代运动的出现;
5. 异教、混合主义的出现,很多人开始从各种宗教中挑选出符合自己需要部分信仰,从而形成个人主义的宗教形式。

讲座之后的提问环节,其中一位研究人员表示,从法国宗教发展模式的报告联想到法国的非基督化运动不仅对土耳其、西班牙产生了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那时候很多从法国归来的留学生发起了反对基督教的运动,对基督教进行强烈攻击和反对,影响了基督教的发展。

最后一位研究员问到麦克劳德教授认为这三种模式中哪种较为优胜,他则回应指,历史是不可以复制的,也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要从中选择一种的话,他还是觉得美国的模式相对较好。

麦克劳德教授在剑桥大学先后取得了历史学学士与博士学位,并在2003年获得瑞典兰德大学(Lund University)的荣誉神学博士学位,后来在2008年入选英国科学院。他主要研究19世纪到20世纪这段历史内西方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英、法、美三国为重点研究对象。他涉猎的范围是宗教如何影响社会活动的、西方社会的世俗化以及美国的福音派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现任比较教会史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mparative Ecclesiastical History)主席,曾出版过《20世纪60年代的宗教危机》(The Religious Crisis of the 1960\'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西欧的世俗化:1848-1914年》(Secularisation in Western Europe 1848-1914, Palgrave Macmillan, 2000)等多部著作。

近年来,中国官方的宗教机构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就宗教与国家、法律等问题进行探讨,其中家庭教会登记、政教分离等更是热门的主题,规模较大的有去年5月底至6月初期间,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宗教与法治——和谐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去年11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主办、北京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协办,于北京昌平举行的家庭教会专题研讨会,主题为"基督教与社会和谐研讨会——中国家庭教会问题专题讨论";这是首次由中国官方举办关于家庭教会的研讨会。去年12月,中科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召开的"基督宗教与社会转型"学术会议中也再讨论过"当代中国家庭教会的社会化问题"等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有学者认为中国家庭教会登记为"大势所趋"(2009.03.13)
刘同苏:中国官方首次举办家庭教会专题研讨会(2008.11.18)
  • “上帝不会犯错”:天生独臂女孩 用行动回应所有质疑

    “上帝不会犯错”:天生独臂女孩 用行动回应所有质疑

    凯特琳·帕维(Katelyn Pavey)是一个真实的励志传奇。她天生只有一只手臂,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不仅打破偏见,还成功进入大学垒球队,实现了自己的运动梦想。她用自己的行动向质疑者证明:“上帝不会犯错。”

  • 背诵圣经的力量——写在"全美圣经比赛"之后

    《纽约时报》2024年11月报道了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第16届"全美圣经比赛"(National Bible Bee)。约360名儿童和青少年齐聚一堂,参与这项比赛,其口号是:“认识神的话语,并使祂被人认识。” 对于许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来说,最令人惊叹的是,在15至18岁组别的比赛中,参赛者需记忆近1,000节经文,总计超过20,000个单词。

  • 《大卫王朝》:大卫王的传奇即将登陆 Prime Video

    讲述圣经人物大卫从少年成长为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君王的剧集,《大卫王朝》(House of David),将于 2 月 27 日通过亚马逊 Prime Video 全球上线。

  • 孙东升牧师:基督徒如何合宜看待川普和白宫信仰办公室

    近日,华人牧者孙东升在其针对川普和“白宫信仰办公室”的评论中提醒基督徒要有合宜的看法,他提醒道:“基督信仰从来不是靠国家权力推动的,教会的复兴是依靠信徒忠心地持守圣经真理。”

  • 全明星赛林书豪重返NBA球馆:我拥有一段充满奇迹和祝福的篮球生涯

    2025年NBA全明星赛落下帷幕,这场汇聚联盟顶尖球员的年度盛会不仅让球迷大饱眼福,也成为一位昔日传奇球员重新与NBA连结的契机。前NBA球员林书豪分享了自己久违踏入NBA球馆的感受,坦言这是他自2019年总决赛后,首次回到这一舞台,满怀感恩地回顾自己的篮球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