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上帝:克服"自恋"与"普罗米修斯主义"的内在挣扎

唯独上帝:克服「自恋」与「普罗米修斯主义」的内在挣扎
唯独上帝:克服"自恋"与"普罗米修斯主义"的内在挣扎

人们面对无限的宇宙时采取两种心理反应:"自恋"和"普罗米修斯主义"。自恋将焦点转向自我,将世界视为"我的世界";普罗修斯主义勇于探索灵性和创造,然而还是为了发展自我。人必需敬拜上帝,以谦卑的态度克服这两种心理反应。

基督教媒体Christian Press专栏引用已故美国神学家毕德生(Eugene H. Peterson)著作《366天读懂圣经,每天一章》指出,当我们站在生命的起点,面对著无尽奇迹时,我们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这种奇妙之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有限性。有人曾说:"即使宇宙充满了无限之事,我依然是有限的存在。我无法成为上帝。"这样的悟性让我们开始关注结果。

有人将这种理解称为"自恋"或"普罗米修斯主义"。自恋者试图将自己从起点拉回,将自己置于能够掌控一切的心灵状态中。他们忽略了无穷无尽的宇宙,忘记了那些神秘的事物。他们专注于塑造一个精彩的自我,并将世界变得更为狭小,形成一个属于"我的世界"。而"普罗米修斯主义"则超脱了起点,进入无尽的灵性之境,试图掌控、改变并从中创造。他们充满活力与胸怀,希望充分利用这份力量和美丽。

在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灵性倾向或采取"自恋"的形式,或选择"普罗米修斯主义"的道路。然而,绝大多数时候,这两者都会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组合,根据每个人的气质和处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需要以"回归"作为对抗这一内在倾向的方法。换言之,就是要回到起点,回到奇迹的所在,回到认识无限的地方,回到对上帝的敬拜之中。这需要我们培养谦逊的态度,学会按照我们被创造的样子生活,同时保持与地球的连结,成为真正的"人"。

当我们将手指伸入那腐蚀性的泥土中,触摸到花园里肥沃的土壤时,我们意识到我们如何与大自然共生。让我们聆听这个世界,并在其中找到我们的所属之处。

  • 新基因工程技术诞

    新基因工程技术诞"三人DNA婴儿"用人类胚胎实验引伦理争议

    近日一项基因工程技术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学家和基督教伦理方面的的担忧。英国使用三人的DNA创造婴儿以预防致命的遗传性疾病,据悉过去五年内已有8名"三人DNA宝宝"出生——除父母DNA外,这些婴儿身上还会有0.02%来自另一位女性的遗传物质。

  • 可持续宣教研讨会:"关系优先"成21世纪新模式

    "2025可持续宣教研讨会"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传联会罗兆麟牧师指出华人教会半世纪宣教迷思:追求数字、各自为政,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他疾呼"关系"才是永续关键,强调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连结,翻转传统量化思维。

  • 全球华人宣教会议线上举行 聚焦21世纪门训与契机

    第五届全球华人宣教网络会议于2025年7月6至12日举行,今年以"华人教会的门训与契机"为主题,涵盖儿童与青少年事工、长者、圣经研读、保罗书信、启示录及现代科技(如AI)等多个面向。会议由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海外校友会所设立的"信望爱宣教动员中心"主办,为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五届举办的全球华人网络宣教会议。

  • 被禁普林斯顿大学女子田径赛 跨性别运动员兴讼

    一名自认为女性的男性运动员,因被取消女子田径赛的参赛机会,现正向普林斯顿大学及相关体育官员提出索赔。

  • 欧凯莉(1933–2025):教我如何研读圣经的姊妹

    我很蒙福,从小每周都去教会。我几乎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挪亚、摩西、彼得、保罗这些名字的。圣经对我来说一直都不陌生。但如果你问我:"是谁教会你如何查考圣经的?"我毫不犹豫地会回答:欧凯莉(Kay Arth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