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今年2月新《宗教事务条例》实施后,对教会不断施压,教会被关闭,被拆十架浪潮直卷各地,国内教会因应势态各有应对方式。
国内教会应对三形式
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军10月22日出席由使命公民运动举办的"红旗凌十架:新宗教事务条例实施后的变化"讲座,分析家庭教会应对主要有三类形式。
他指,第一类是"化整为零",国内教会由以往在教堂聚会改为多个小型聚会点,每个点约30至50人,地点计有酒店的会议室甚至在山林深处聚会;其次"教会小组化",没有了教堂就改在信徒家中聚会;第三则是部分家庭教会视政府的打击与教会无关,不设特别应对继续保留原有聚会方式。
国内教会三个长期策略
至于国内教会如何长期应对迫害,有何长期策略?宋军列出从三个层面来应对。
首先是"国际层面",家庭教会将受压迫的情况曝光,往往向外国媒体表露,争取海外的关注。但宋军担心此举会被中国政府成为借口,指基督徒"告洋状",利用国外维权压力干涉中国政府内政。为免国内信徒被标签为"告洋状",信徒应当克制。
海外教会关心国内信徒亦一样,除了发出联署声明外,可考虑与内地政府以至中国驻外机构人员会面以表关注,但不论国内外信徒,在表达不满之时,应只限于信仰范围内,而避免触及政治层面。
另方面是"社会层面"。宋军认为,家庭教会亦要努力,即使受到诸多限制,信徒仍要努力行善服侍邻舍,建立关系减少引起彼此误会。教会为免被人诟病,除了为信徒发声亦要关注非信徒的利益为他们发声。
第三是"教会本身的层面"。宋军认为教会在面对打压时,不单不可封闭,反要更勇气持守传福音的勇气与热情,使更多人信主,教会才有机会发展下去。
宋军鼓励国内信徒,在寒冬的日子趁机会扎根信仰,多作信仰反思福音的整全性,以坚固信仰;教会除了要保持对上主的忠诚,亦要谨记蒙受重价的恩典。他直言,守护信仰是要付出代价的,现时是信仰扎根的时机,打好基础才能有力面对冲击。宋军更指,内地教会要重视神学教育装备更多牧者,准备日后春天的到来,以及思考可重塑聚会模式以应对日后的转变。
香港教会国内事工既往如一
对于当前形势,香港教会又如何应对?建道神学院荣誉院长梁家麟在同一场合分析形势。
他指出,香港教会可既往如一进行内地事工,继续与三自教会往来帮助内地教会发展。原因在于香港回归中国已经是中国教会的一部分,"对中国的福音使命有不可推却的责任",而这份责任既非由政府授予亦不容政府剥夺。
信徒对抗撒但 以善胜恶
其次是"教会不应选择与政权对抗,应继续坚持做正确的事"。梁家麟提醒信徒,现正对抗的不是人间的力量而是对抗撒但。从该角度看,反而体会到"被利用的人既是罪人也是被罪者,要以善胜恶",并且相信善的力量对将来抱有盼望。
梁家麟亦指,香港教会要尽量争取机会服侍国内教会和信徒,纵使面临法律的打击也接受,等待时机再临时无怨无悔地继续履行责任,为义受逼迫亦不要感到后悔。
至于香港人面对当前中国对宗教、言论的步步压迫,有人选择移民离开。梁家麟表示理解,但他强调勿被单一事件误判形势,不需著眼目前,因终局仍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