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受毒品重傷的豈止是菲爾普斯一人

【綜合報導】史上奧運會中奪金數目最多的傳奇人物「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後吸毒,此消息讓他的眾多支持者很失望,同時也給菲爾普斯的近期生活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然而身受毒品嚴重傷害的豈止菲爾普斯一人呢?

醜聞曝光後,他努力的找回從前的自己

菲爾普斯吸大麻的照片1月31日在媒體曝光,之後的幾天這位「天才」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話形容就是「惡夢般的生活」,「過去一週我所經歷的事情,沒有人願意再經歷一次。我早上7時就會被擴音器的聲音吵醒,狗仔隊會在我家和我媽家門口跟蹤我,還會敲門」,這是菲爾普斯對媒體描述自己近期的生活。

另外,美國泳協因此事件對菲爾普斯做出了禁賽三個月的懲罰。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菲爾普斯在事後馬上公開道歉,表示自己吸大麻「明顯是個錯誤」,並且否認平時有規律地吸大麻,還立志以後絕不會再犯。

據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2月4日的報導,菲爾普斯已回到自己的家鄉巴爾的摩,在那裏的牧場小溪運動俱樂部開始了游泳訓練。一直以來,這個草原溪水中心有這麼一條規定:如果你從不缺課,那麼你可以戴上一頂黃色泳帽,上面有醒目的藍字寫著「100%努力」。在那個泳池裏,菲爾普斯曾經一直都戴著黃色泳帽。如今菲爾普斯重新回到這裏找回從前的自己。

眾多體壇巨星被毒品毀掉人生

菲爾普斯吸毒醜聞曝光後,他馬上在公開道歉中悔改自己的行為,表示會懸崖勒馬,因為毒品對於體壇世界實在是很敏感的名詞。在史上的體壇上,身陷毒品直至最後人生被摧毀的體育巨星數目卻是數不勝數。

在菲爾普斯之前的世界泳壇頭號人物是澳大利亞「魚雷」--伊恩‧索普。他15歲時便奪得世錦賽金牌,之後打破世界紀錄,拿金牌成為他的家常便飯。可之後一度傳出興奮劑醜聞,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得兩金後,索普就開始了散漫的生活,已經無法完成系統訓練,在黃金時期僅24歲就無奈宣佈退役。望菲爾普斯也能以前車之鑒,走好今天自己的道路。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球王馬拉多納、拳王泰森,以及張伯倫、穆圖、卡尼吉亞等一個個偉大的名字,最後都被毒品毀掉了他們的體育生涯。

史上還有NBA兩位「毒人」因毒品而死。一是在1986年衞冕冠軍凱爾特人隊挑中的榜眼秀雷‧巴斯,他在加盟該隊兩天後因過量服用可卡因死亡;另一名是在1993年,凱爾特人另一天才球員雷吉‧劉易斯死於毒品。

從菲爾普斯吸毒原因看毒品泛濫問題

仔細考究菲爾普斯吸毒事件背後的原因時,新浪網指歐洲體育社會學專家沃爾夫教授分析,菲爾普斯吸毒有多重原因,但首要的原因在於美國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

世衞組織08年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儘管美國有對付毒品的嚴格法令,但美國仍是世界上吸食大麻和可卡因人數比例最高的國家。

研究者對17個國家的5.4萬人進行的這項研究表明,美國有 16%的受訪者有吸食可卡因的經歷,有超過42%的美國受訪者承認試過吸食大麻,74%的人承認自己曾有過吸煙史。

但有關此吸食大麻的數據,他認為是十分保守的,實際比例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而遠在太平洋另一岸的中國,與此相關的數據則顯示為:2004年中國有登記註冊的114.04萬吸毒者,35歲以下的青少年佔75%,達85.53萬之多。16歲以下有近2萬人。

中國吸毒調查一書表示這僅是有案可查的顯性吸毒人數。按一個顯性吸毒者背後起碼有7個隱性吸毒者來計算,中國吸毒人口起碼將近千萬。而且這種青少年吸毒低齡化趨勢愈來愈嚴重,毒品的陰影已覆整個中國版圖。

此書還援引了北京一名16歲左右的青年説,自己當年最大的夢想即是開個有搖頭丸的party。

這個青年也描繪了他前些日子參加的一個同學生日宴會的情景。那是個沒有大人在場只有20多男女同學參加的宴會。宴會上,上的最後一道菜,就是每人一顆搖頭丸!這個小小東西把宴會推到高潮,他興致盎然地説:「最後在音樂、彩光當中,夾雜著酒精的刺激,我們還會把衣服脱得精光,太爽了」!

在一次全中國性的毒品問卷調查中,對於問到「如果有機會,你願意嘗試一下毒品嗎?」,結果有80%的孩子表示「願意試一試」。而「新奇、好玩、時髦,就是想試一下」竟然成了他們想食吸毒品的主要理由。

  •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運動、冥想或與朋友相處,閲讀聖經在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孤獨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種更有效的自我關懷方式。

  • 美國教會借匹克球運動拓展社區與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如今約有近2000萬人參與。而如今,教會也開始利用這項熱門運動建立社區關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榮牧師發文悼念:約翰·麥克阿瑟安息主懷,享年86歲

    「如果你還不認識約翰·麥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識到他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麼巨大的貢獻。他留給世界的是一個滿載講道與寫作的屬靈遺產。」印尼佈道家、STEMI國際事工創辦人唐崇榮牧師説。

  • 專訪華人護教學者駱德恩博士 為辯明真理尋索「不信的理由」

    華人護教學學者駱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書《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謹嚴的學術思維、深入淺出的文字,將多年來刨根究問的難題逐一解答。《基督日報〉訪談駱博士, 對他為何投身護教學、護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護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 約翰·派博:關於全球宣教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9·11」事件之後,這個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國人並非等同於基督徒。我們「首先不是美國人、加拿大人、英國人、俄羅斯人,或尼日利亞人。在每一個國家,我們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樓頂上,對所有民族主義傾曏者大喊:『在每個國家裡,我們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國,我也是一個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