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受毒品重伤的岂止是菲尔普斯一人

【综合报导】史上奥运会中夺金数目最多的传奇人物"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后吸毒,此消息让他的众多支持者很失望,同时也给菲尔普斯的近期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然而身受毒品严重伤害的岂止菲尔普斯一人呢?

丑闻曝光后,他努力的找回从前的自己

菲尔普斯吸大麻的照片1月31日在媒体曝光,之后的几天这位"天才"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恶梦般的生活","过去一周我所经历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再经历一次。我早上7时就会被扩音器的声音吵醒,狗仔队会在我家和我妈家门口跟踪我,还会敲门",这是菲尔普斯对媒体描述自己近期的生活。

另外,美国泳协因此事件对菲尔普斯做出了禁赛三个月的惩罚。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菲尔普斯在事后马上公开道歉,表示自己吸大麻"明显是个错误",并且否认平时有规律地吸大麻,还立志以后绝不会再犯。

据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2月4日的报导,菲尔普斯已回到自己的家乡巴尔的摩,在那里的牧场小溪运动俱乐部开始了游泳训练。一直以来,这个草原溪水中心有这么一条规定:如果你从不缺课,那么你可以戴上一顶黄色泳帽,上面有醒目的蓝字写著"100%努力"。在那个泳池里,菲尔普斯曾经一直都戴著黄色泳帽。如今菲尔普斯重新回到这里找回从前的自己。

众多体坛巨星被毒品毁掉人生

菲尔普斯吸毒丑闻曝光后,他马上在公开道歉中悔改自己的行为,表示会悬崖勒马,因为毒品对于体坛世界实在是很敏感的名词。在史上的体坛上,身陷毒品直至最后人生被摧毁的体育巨星数目却是数不胜数。

在菲尔普斯之前的世界泳坛头号人物是澳大利亚"鱼雷"--伊恩‧索普。他15岁时便夺得世锦赛金牌,之后打破世界纪录,拿金牌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可之后一度传出兴奋剂丑闻,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得两金后,索普就开始了散漫的生活,已经无法完成系统训练,在黄金时期仅24岁就无奈宣布退役。望菲尔普斯也能以前车之鉴,走好今天自己的道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球王马拉多纳、拳王泰森,以及张伯伦、穆图、卡尼吉亚等一个个伟大的名字,最后都被毒品毁掉了他们的体育生涯。

史上还有NBA两位"毒人"因毒品而死。一是在1986年卫冕冠军凯尔特人队挑中的榜眼秀雷‧巴斯,他在加盟该队两天后因过量服用可卡因死亡;另一名是在1993年,凯尔特人另一天才球员雷吉‧刘易斯死于毒品。

从菲尔普斯吸毒原因看毒品泛滥问题

仔细考究菲尔普斯吸毒事件背后的原因时,新浪网指欧洲体育社会学专家沃尔夫教授分析,菲尔普斯吸毒有多重原因,但首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世卫组织08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美国有对付毒品的严格法令,但美国仍是世界上吸食大麻和可卡因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

研究者对17个国家的5.4万人进行的这项研究表明,美国有 16%的受访者有吸食可卡因的经历,有超过42%的美国受访者承认试过吸食大麻,74%的人承认自己曾有过吸烟史。

但有关此吸食大麻的数据,他认为是十分保守的,实际比例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而远在太平洋另一岸的中国,与此相关的数据则显示为:2004年中国有登记注册的114.04万吸毒者,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5%,达85.53万之多。16岁以下有近2万人。

中国吸毒调查一书表示这仅是有案可查的显性吸毒人数。按一个显性吸毒者背后起码有7个隐性吸毒者来计算,中国吸毒人口起码将近千万。而且这种青少年吸毒低龄化趋势愈来愈严重,毒品的阴影已覆整个中国版图。

此书还援引了北京一名16岁左右的青年说,自己当年最大的梦想即是开个有摇头丸的party。

这个青年也描绘了他前些日子参加的一个同学生日宴会的情景。那是个没有大人在场只有20多男女同学参加的宴会。宴会上,上的最后一道菜,就是每人一颗摇头丸!这个小小东西把宴会推到高潮,他兴致盎然地说:"最后在音乐、彩光当中,夹杂著酒精的刺激,我们还会把衣服脱得精光,太爽了"!

在一次全中国性的毒品问卷调查中,对于问到"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尝试一下毒品吗?",结果有80%的孩子表示"愿意试一试"。而"新奇、好玩、时髦,就是想试一下"竟然成了他们想食吸毒品的主要理由。

  • 研究发现读圣经比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发现读圣经比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国圣经协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简称ABS)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相较于运动、冥想或与朋友相处,阅读圣经在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孤独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种更有效的自我关怀方式。

  • 美国教会借匹克球运动拓展社区与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运动,如今约有近2000万人参与。而如今,教会也开始利用这项热门运动建立社区关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荣牧师发文悼念:约翰·麦克阿瑟安息主怀,享年86岁

    "如果你还不认识约翰·麦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识到他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多么巨大的贡献。他留给世界的是一个满载讲道与写作的属灵遗产。"印尼布道家、STEMI国际事工创办人唐崇荣牧师说。

  • 专访华人护教学者骆德恩博士 为辩明真理寻索"不信的理由"

    华人护教学学者骆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书《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谨严的学术思维、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多年来刨根究问的难题逐一解答。《基督日报〉访谈骆博士, 对他为何投身护教学、护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护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约翰·派博:关于全球宣教与狭隘的民族主义

    "9·11"事件之后,这个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国人并非等同于基督徒。我们"首先不是美国人、加拿大人、英国人、俄罗斯人,或尼日利亚人。在每一个国家,我们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楼顶上,对所有民族主义倾向者大喊:『在每个国家里,我们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国,我也是一个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