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一期的《展望中华》中,香港福音证主协会中国事工总监吕庆雄发表文章,根据他对几位内地牧者的访问,归纳出当今内地教会属灵传统与基要信仰的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为关心中国的华人教会提供参考。
吕总监表示,中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老牧者在教会宣讲的信息形成了那一代信徒的属灵传统,其中影响属灵传统最深远的神学思想是末世观。
这一辈的老牧者在四十年代接受神学装备,深信"世界的一切都是败坏的,只有属灵的世界才是人应追求的。世界只会越来越败坏,追求属灵生命的成长,必须放弃对世界的所有依恋。"
因此他们认为,"爱主不能爱自己,更不能爱玛门,因此基督徒不应做生意,开店赚钱是爱世界的表现。又如辅导,他们认为凡事祷告就好,不需要辅导。"
吕总监表示这些属灵观对今日大陆教会仍有影响力,因为在八十年信主及接受老牧者教导的的年轻信徒,就是在这种属灵氛围下成长,而他们就是今日的教会领袖。
"要知道中国内地当时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太多基督教资源,他们完全顺服上一代牧者的教导, 可以说教会的属灵传统在世纪之交仍没多大变化。"他说。
由于现今不少教会领袖秉持上一代的属灵观来面对当前的社会问题,也让一些年轻信徒领袖的担心这种保守思想只会遭来更多的负面批评及抗拒改变。
吕总监还表示,特别在今日中国大城市中生活的教会领袖,在处理一些实际生活问题方面,尤其是物质生活方面,跟以往很不同。弟兄姊妹还会拿上一代对物质的看法跟现在的同工比较。
他以工资为例说明,以前同工进入工场会接受没有工资的情况,愿意成为教会义工,或愿意拿很低、甚至不够糊口的工资。他们会先关心在教会可以做甚么,能为神在这地区传福音及关心肢体就好了。
然而,现在新一代同工到教会事奉,先谈工资、保险和假期等福利,与社会上一般面试似无差异。部分信徒认为这些年轻同工视牧职为世俗工作,因此视他们为不属灵。
不过,也有弟兄姊妹接纳这种态度,认为牧者也有家庭,也应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他也听说教会也有牧师做传销来帮补家计,自然一些批评便定论他们看钱多于看信心。
吕总监也从另一个角度看此问题。随著社会的转变,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成长的传道人,他们的价值观, 对受苦、事奉、委身等观念跟上一代有显著的不同。
他指在一些大城市有一些现象,就是城市的年轻人奉献自己读神学的人数下降,有些则会跑到香港或海外读神学。而在内地接受神学训练的,多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神学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事奉,主要原因是收入相差很大。在他看来,这是实际生活需要,也是信心问题。可以说,社会与教会所面对的物质的冲击是相同的。
除了以上较为负面的例子,吕总监表示也有些地区的教牧能正面面对物质主义的冲击。例如商人团契发展较早的东北地区,牧者虽抱持较保守的属灵观,但却能清晰看到神会透过商人的人际网络、管理智慧及资源来帮助教会发展事工。
吕总监透过几位来自内地不同地区的牧者分享,大概归纳出他们肯定在基要主义影响下所建立的属灵传统的价值,只是要在一些应用处境上作出调整,好能有效地回应今日的社会转变。同工若能面对社会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弟兄姊妹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保持单纯的信仰。
谈及如何面对物质主义的冲击,吕总监从几位受访内地同工身上总结出四点经验。
首先是"不断学习",几位牧者在已有的属灵传统上继续学习,透过吸收新的神学知识、事工技巧及与同工交流,懂得如何处于卑贱与丰富。面对社会的转变仍能持守所学所信,不会盲目地随著社会潮流和风气摆动。
其次是"生命师傅"。有上一代的牧者以开放的态度牧养他们,又给予机会及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实践所想。最重要的是这些"生命师傅"能及早在教会透过教导营造接纳新事工的文化,让年轻一辈有机会发挥。
再次是"清楚定位"。教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冲击但不失去原有定位。教会在地上的基本使命是为基督作见证及建立门徒,因此不管物质是丰富还是不足,都有不同的方为基督作见证。
第四是"内在生命"。他们看到最重要的不是推行甚么事工或服务,而是同工及弟兄姊妹的生命见证。中国不管多开放也离不开讲求关系的社会环境,而个人灵命与品格就是最佳见证及关系资源。以内在生命素质来赢取别人的信任,才是事奉者最重要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