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作家楊腓力新書談「教會的負面標籤」

楊腓力(Philip Yancey)。
楊腓力(Philip Yancey)。

巴納集團一項調查顯示,1996年在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當中有85%的人對基督徒存有好感,但到了2010年,只剩16%的人對基督徒仍抱有好印象。美國知名基督教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其新書中談到教會的負面標籤、一般人對基督教的刻板印象,以及如何克服這困境。

楊腓力在新書《Vanishing Grace: What Ever Happened to the Good News?》(暫譯:《消沒的恩典》)發表後,接受基督教雜誌Relevant Magazine訪問時坦言,神的恩典從未消失,但教會界在向人傳遞恩典的信息顯然做得不理想。

他提到一般人對基督徒的印象普遍是以指責批判、自以為是、偽善,以及「反科學」、「反墮胎」、「反同性戀」等這些帶負面意味的詞彙來形容基督徒,甚至被冠以「道德警察」的稱號。然而,楊腓力提醒基督徒,耶穌在世上被指控與罪人來往,與娼妓、税吏等被社會瞧不起的來往,但現今的基督徒卻以某種方式遠離這羣所謂「敗類」,而相反耶穌吸引的正是這羣人。

他再次強調,因為沒有確實有效地向人傳達「恩典」的信息,以致基督徒真的有「活水」,但那些在週遭乾渴的心卻無法辨識出來。

面對基督教的負面標籤,楊腓力特別提到有三種類型的人特別能有效地傳遞恩典,他們分別是:以實際行動來關懷幫助他人的「行動派」、以藝術藏於人們潛意識中,向社會傳遞恩典,傳揚福音的好消息的「藝術家」,還有稱為「天路客」的「行者」,彼此同樣在人生道路上旅行,但知道人生是有目的地,這確實能幫助人們的生命

楊腓力認為,在與社會互動中基督徒往往容易「自築城牆」,但耶穌的教導是「我差派你們出去,好像羊進到狼羣中間」,換句話説,要成為神國的開拓先鋒,以不同的方式向世界展現真正「人」的價值。

最後,他也提醒基督徒一生要格外留意,一旦神的恩消沒時就要挺身而出,向世人呈現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隨著中國宣教的黃金時代逐漸遠去,事工的動態正在發生劇變。外籍工人被迫離開,當地教會面臨日益加劇的打壓。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信徒羣體如何繼續支持並與親愛的中國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讓我深刻思考一種新的夥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繼續傾注祂的愛,並在中國開展祂的工作。

  • 特朗普政府簽署法令 禁止男跨女參與女子運動

    美國當前總統特朗普於2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參加女子運動。

  • 2025全球差傳數據出爐:亞洲未得之民最多 宣教資源分配不均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近日發佈《2025全球差傳數據》。針對全球差傳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四項觀察,發現全球只有3%宣教士被派往未得之民地區,而教會用於差傳的奉獻亦不足一成。

  • 為什麼這麼多超大型教會似乎存在腐敗?

    近年來,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es)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坦白説,其中一些批評是完全有道理的。在許多人看來,這些教會更像是運作成熟的商業機構,而不是單純的敬拜場所——它們擁有龐大的預算、華麗的佈道製作,有時甚至是牧師家族成員充斥教會薪資名單。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會問:「超大型教會是否腐敗?」 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呼籲推動貿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國宗教自由狀況

    在2025年2月4日舉行的國際宗教自由峯會(IRF Summit)上,關於如何通過結合貿易與人權議題,改善國際宗教自由狀況的討論成為一場分會的重點。這場分會討論了美國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貿易槓桿,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別關注國」(CPC),改善宗教自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