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杨腓力新书谈"教会的负面标签"

杨腓力(Philip Yancey)。
杨腓力(Philip Yancey)。

巴纳集团一项调查显示,1996年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当中有85%的人对基督徒存有好感,但到了2010年,只剩16%的人对基督徒仍抱有好印象。美国知名基督教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在其新书中谈到教会的负面标签、一般人对基督教的刻板印象,以及如何克服这困境。

杨腓力在新书《Vanishing Grace: What Ever Happened to the Good News?》(暂译:《消没的恩典》)发表后,接受基督教杂志Relevant Magazine访问时坦言,神的恩典从未消失,但教会界在向人传递恩典的信息显然做得不理想。

他提到一般人对基督徒的印象普遍是以指责批判、自以为是、伪善,以及"反科学"、"反堕胎"、"反同性恋"等这些带负面意味的词汇来形容基督徒,甚至被冠以"道德警察"的称号。然而,杨腓力提醒基督徒,耶稣在世上被指控与罪人来往,与娼妓、税吏等被社会瞧不起的来往,但现今的基督徒却以某种方式远离这群所谓"败类",而相反耶稣吸引的正是这群人。

他再次强调,因为没有确实有效地向人传达"恩典"的信息,以致基督徒真的有"活水",但那些在周遭干渴的心却无法辨识出来。

面对基督教的负面标签,杨腓力特别提到有三种类型的人特别能有效地传递恩典,他们分别是:以实际行动来关怀帮助他人的"行动派"、以艺术藏于人们潜意识中,向社会传递恩典,传扬福音的好消息的"艺术家",还有称为"天路客"的"行者",彼此同样在人生道路上旅行,但知道人生是有目的地,这确实能帮助人们的生命

杨腓力认为,在与社会互动中基督徒往往容易"自筑城墙",但耶稣的教导是"我差派你们出去,好像羊进到狼群中间",换句话说,要成为神国的开拓先锋,以不同的方式向世界展现真正"人"的价值。

最后,他也提醒基督徒一生要格外留意,一旦神的恩消没时就要挺身而出,向世人呈现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 宣教环境巨变,国际伙伴如何继续与中国教会同行?

    宣教环境巨变,国际伙伴如何继续与中国教会同行?

    随著中国宣教的黄金时代逐渐远去,事工的动态正在发生剧变。外籍工人被迫离开,当地教会面临日益加剧的打压。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信徒群体如何继续支持并与亲爱的中国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让我深刻思考一种新的伙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继续倾注祂的爱,并在中国开展祂的工作。

  • 特朗普政府签署法令 禁止男跨女参与女子运动

    美国当前总统特朗普于2月5日签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参加女子运动。

  • 2025全球差传数据出炉:亚洲未得之民最多 宣教资源分配不均

    香港差传事工联会近日发布《2025全球差传数据》。针对全球差传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四项观察,发现全球只有3%宣教士被派往未得之民地区,而教会用于差传的奉献亦不足一成。

  • 为什么这么多超大型教会似乎存在腐败?

    近年来,超大型教会(Megachurches)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坦白说,其中一些批评是完全有道理的。在许多人看来,这些教会更像是运作成熟的商业机构,而不是单纯的敬拜场所——它们拥有庞大的预算、华丽的布道制作,有时甚至是牧师家族成员充斥教会薪资名单。正因如此,人们常常会问:"超大型教会是否腐败?" 这是一个合理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呼吁推动贸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国宗教自由状况

    在2025年2月4日举行的国际宗教自由峰会(IRF Summit)上,关于如何通过结合贸易与人权议题,改善国际宗教自由状况的讨论成为一场分会的重点。这场分会讨论了美国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杠杆,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特别关注国"(CPC),改善宗教自由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