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老年人独自面对来自生活和个人健康的风险愈来愈多,但却是以宗教信仰寻求安慰的契机。在国内有研究宗教社会学的学者分析农村老年人信教的动机包含疾病、家庭和来世三个因素。
六成老人信佛教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专案组就"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对全国293个村、4,328户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数据显示,在4,328个样本中,13.22%的农村老人表示有宗教信仰,即每十个老人中就有一位老人信教;女性信教者比重明显高于男性。
从年龄来看,高龄老人信教占比最高(14.44%),中龄老人占比最低(12.25%)。
就家庭类型而言,空巢老人信教占比相对较高,为17.03%,非空巢老人占10.39%
而从教育水准来看,文盲老人信教比重最大,为17.25%,大专及以上的老人占比最低,为3.23%,前者为后者的5.34倍。
从信教类型来看,在557位信教老年人中,有60.68%的老年人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的老年人占比依次为17.41%、12.21%、3.06%。
信教动机:疾病、家庭、来世
在另一个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60岁的农村老年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宗教活动"占88.6%;对于"一年不到1次"的老年人,70岁占86.7%,80岁的比例更高占88.4%。但差不多每周都参加宗教活动的80岁农村老年人比例反而最高。
对于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状况,专门研究社会保障、宗教社会学的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林瑜胜在《中国民族报》发文分析指,农村老年人信教动机出于疾病、家庭及来世的因素。
三种因素中"疾病"占最主要。林瑜胜近四成农村的留守老人没有自理能力,而且近六成患有一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整体健康状况偏低。
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因欠缺医疗费用,以及健康意识不足。他们被迫选择"小病拖大病扛",农村老年人将信教作为增加家人健康保障的一个管道。
另一因素是"家庭关系和责任感"。林瑜胜表示,老年人在家庭面对最大的挑战是家人关系,而婆媳关系直接或间接引发家庭矛盾和纠纷,如果应对不得当就会产生愤怒、怨气、抱怨命运不公等消极情绪,在得不到合理引导情况下倾向寻求宗教安慰。
他又指出,就家庭责任感而言,随著年龄增长农村老年人对家庭和子女的关注只会加重,例如对子女长期外出工作、意外伤亡等对人生产生无常感,觉得年纪愈大愈没有能力帮助子女,因而为子女祈福。此外,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善恶报应观念,也促使农村老年人愿意通过信仰宗教来为后代种下善因以求善果。
第三个因素是"来世"难以避免。林瑜胜亦指,老年人希望为子女在来世积福,既希望子女过得好又不希望与子女分离。这种矛盾的心理进一步驱使他们通过信仰宗教追求来世回报,希望家人今世平安和来世富贵。
林瑜胜认为,社服机构可通过社区照顾小组、青年志愿服务队、老年人义工团体等社区社会组织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关心、及时、到位的服务,尽可能解决他们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
农村老年人的心灵处于很大的缺口,是福音进入的广大禾场,基督教的团体亦可通过服侍关怀,引领他们认识主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