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月香港医疗事故频生,让医生工作量超负荷的问题再次被关注。现时人工智能发展愈趋成熟,AI机械手术精准度胜医生,是否能完全取代医生位置呢?香港中文大学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沈祖尧在出席"台湾青少年领袖高峰会"讲及人工智能对未来影响很大,但不能如耶稣医治人一样给予人终极的关怀。
50%医生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由于人工智能对病人下出诊断、进行手术等治疗所需时间大大缩短,而且提高准确度,不如医生般有时亦失准产生医疗失误,北京协和医学博士朱颖在去年"xHealthTalk"健康未来高峰会上预计,未来50%医生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美国直观外科手术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研发的达文西微创手术系统(Da Vinci Si Surgical System) 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械人,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精准度比人类高,全球已有300万宗手术成功由达文西机械系统完成。
人工智能取代不到耶稣
沈祖尧在"台湾青少年领袖高峰会"中表示,机械系统的确能提供精准的手术比起人类来得更稳定和持续。但他强调医护人员面对的是"人",纵使科技怎样创新先进,总提供不到"同理心",医护人员面对病人需要一份同理心。他指出,如果拥有所有治病的方法却失去了医病的意义;掌握到先进的医疗科技却忘记医者面对的是人,医护人员便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专业如何定位。
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生前的著作《当呼吸化为空气》(When Breath Becomes Air)指,科学医治不到人的恨与恐惧。保罗医生被诊断出罹患第四期肺癌,在生命倒数的时刻写下该书思索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书中写道:"科学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知识、数据和能力,但对于人类生命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份,包括爱、恨、希望、恐惧等,这些确实是存在的,也是无法被取代的。"
他又说:"身为一个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沈祖尧说,病人需要全人关怀处理内心的孤单,就如耶稣在医治病人时伸手摸病人,并说:"我肯,你洁净了吧!" (马太福音8:3),大痲疯病立刻就洁净了。耶稣用"触摸"和"话语"来回应这位痲疯病人的祈求,由此可见,耶稣不仅医治身体疾病,更关心了解人内心的孤单与恐惧。
沈祖尧强调,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医疗科技多么进步都无法取代真实的人性关怀。他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不能成为控制人类的主人而人类变成科技的奴隶。相反信徒需看重人性终极的关怀,终极需要温度、爱心和同理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