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宗讲座谈创伤与疗愈 招秀美吁放过自己寻找生存动力   

信义宗神学院2024年周五讲座以基督教辅导为主题,涵盖多个领域,招秀美博士指出创伤疗愈过程中,身体储存记忆应对创伤至关重要,并介绍多种治疗方法协助受伤者释放创伤、寻找生存动力。在问答环节中,她鼓励会众学习放过自己,在信仰中找到盼望和饶恕的能力。

临床心理学者、信义宗神学院义务客席讲师招秀美博士在3月1日第二场讲座,以"辅导与信仰:疗愈创伤之旅"为题讲解不同类型的创伤,以及对人带来的影响,并且介绍不同辅导治疗理论。

她强调人存活在地上离不开创伤,在讲座开始前与会众"集气"一起感受自己的呼吸,呼气时留意当下情绪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告诉认识或不认识的生命:"你并不孤单,我有尽力活过,愿好好活下去",并且用眼神向周围的人送上祝福。

身体储存记忆应对创伤

随后,招秀美解释何谓创伤?就是亲身体验威胁生命或身体,目睹、听闻伤亡出现剧烈情绪,而情绪仍存在脑神经系统,所以创伤不是在事件上。创伤包含不同类别:冲击性例如交通意外、自然灾害、医疗事故等;童年创伤属于发展性;另有因关系而导致的创伤。

创伤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交感神经系统因受到刺激作出本能反应,例如见蛇受惊吓作出逃跑的行为;副交感神经的活动重要是放松,而身体记忆是一个人经过学习后,有了记忆从而应对下次的反应。

治疗法多面体:释放创伤、寻找生存动力

在疗愈创伤过程,招秀美介绍多种的治疗法,例如体感疗法、意义治疗法、存在主义治疗。心理治疗师彼得·列汶 (Peter A. Levine)创立的"体感疗法"(Somatic Experiencing)让人学会舒缓身体感受,帮助神经系统安定下来,逐少部分触及个人的过往经历,透过情绪的摆动释放剩余的创伤,有效率安抚各种焦虑及起伏情绪。

招秀美透露,每星期到道风山的教堂崇拜,在宁静的山上凝望十字架与主耶稣亲近,崇拜彷如经历"体感疗法"。因此,参与崇拜不是个人,而是与身边的人共建,透过呼吸守护其他人,纵然身处在不同的地域或海外,都守护著不同经历的人,所以崇拜不是聚焦在牧师的讲道,或诗班的表现。

"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由奥地利神经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mil Frankl)创办,强调"人只要有生存理由,甚么经历都能够忍受"。意义治疗是帮助人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

"存在主义治疗"(Existential Therapy)为美国团体治疗权威、存在主义治疗大师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创立,将存在主义哲学融入心理治疗之中,提及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孤独、无意义、自由与责任,折射出人渴望亲密时却发现自己是孤单一人的心灵世界。

招秀美以教会现象、大众文化、圣经解释这项治疗法,认为教会事奉不是著重个人,而是团队一起去做。她又提到2007年韩国上映的电影《密阳》,女主角发现邪恶者蒙祝福的时候,人的心就消化不到,陷入孤独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圣经传道书指出生命的意义不是靠人寻找答案,而是以上主一起。

她引述中国神学研究院荣誉校牧、已故的杨锡锵牧师提到无论是好人恶人,不变的是上帝在乎我们怎样运用余生回应世界,透过有限的生命与人同行,相信在主里有祂的时间。

德国信义宗牧师、神学家潘霍华曾说,只有受苦的上帝才能帮助人,相信在上帝里一切有祂的时间(In His Time)。聚会结束前,大会播放诗歌《 In His Time》让大家安顿心灵。

问答环节:放过自己伤了再来过

在问答环节,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曾伟洪提问,教会同工怎样提供安全感给予受创伤的信徒?他认为弟兄姊妹的安慰话也是给对方的治疗,作为陪伴者或辅导员需要具备心理弹性以及上帝的同在。

招秀美回应时指,重要的是学会反思,在面对伤害时,心理健康确实非常重要,需要学习放过自己。纵使在教会或家庭中遇到伤害,"在信仰里我们有盼望、饶恕的能力,伤了再来过。"

信义宗神学院新约教授何善斌博士其后发问,若有人得罪自己,却自以为义宣称上帝已饶恕他,不需要我的饶恕,那么怎样放生这人,也放生自己,不为著这人的自义而感到愤怒?

招秀美分享经验,选择著眼于曾经放过自己的人,当我们看到别人也放过自己很多次的时候,从而也学会放过他人。此外,她透过写作来将不快的感觉外在化,有些人则透过唱歌、绘画等。

信义宗神学院2024周五讲座于1至5月展开,今年同行者心灵成长中心以基督教辅导为主轴,整合4个领域并设四场讲座,主题及讲员分别为辅导与礼仪:跨越哀伤之旅(简洛华博士);辅导与信仰:疗愈创伤之旅(招秀美博士);辅导与灵修:化解内在冲突之旅(林雪文博士);辅导与社关:"人"与"城市"转化之旅(曾伟洪博士)。是次讲座内容来自第二场"辅导与信仰:疗愈创伤之旅",于3月1日在信义宗神学院明节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