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出中国 家庭教会领袖谈海外宣教(上)

中国大陆13亿人口是宣教的大工场,但同时中国大陆教会亦领受神的呼召在差派宣教士,同心回应主所给的大使命。3月上旬,北京海淀区一家庭教会主日,教会长老为弟兄姊妹播放了一组大陆宣教士在海外的照片。照片中有一些中国人在南亚尼泊尔偏僻之地给当地孩子上课,也有一些中国人在非洲某国的场景。

据中国《基督时报》报导其中一个让很多人感动的镜头:"这些人在牧者的带领下做了一个仪式,他们每人手拿一块石头,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大家把石头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十字架形状。牧师介绍说,通过这个仪式,他们决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片土地。照片中,有的宣教士在堆砌石头时,留下了眼泪…"

报导介绍:"照片中大多数人是年轻人,和很多因赚钱出国务工的人不同的是,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异象——普世宣教而离开故土,到了非洲与东南亚国家,为了宣教他们在当地也取得了合法的工作身份,藉著工作把福音带给当地人。"

有基督教事工调查称:来自亚洲参与海外宣教的宣教士占全球的35%(69,000),而北美洲的占36%。全球教界对"福音出中国"的期待也越发增大。海外宣教在中国处于什么时期、中国教会进行海外宣教面临的各样挑战与优劣势是什么呢?《基督时报》对北京家庭教会的一位领袖张牧师此番个人采访让我们可见一斑。

中国家庭教会海外宣教的战略地位与深远意义?

张牧师表示:"首先,从圣经的角度来讲,宣教是大使命,每一间教会都应该积极的回应。第二、宣教也是教会存在的目的之一,有能力而不宣教的教会就失去存在的价值。第三、宣教也是蒙恩者对神救赎恩典的回报,我们从宣教士那里领受的救恩,也应当再传扬出去。"

其次,目前从整个世界教会的格局来看,中国教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复兴,特别是当更多城市教会兴起,上帝预备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时,中国教会更应该开始学习宣教,执行普世教会共同的宣教使命。

最终,上帝也藉著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会的宣教事工,从十七至十九世纪的英国、美国到二十世纪亚洲的几个国家,都证明了这一事实。现在中国社会的经济也发展了,这意味著中国教会承接宣教使命的时候来到了。

中国海外宣教处于什么时期,是幼年期,还是少年、中年期?这个事情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教会做海外宣教有何优势、劣势?

张牧师说到:"中国的海外宣教还处于幼年期。中国海外宣教的历史中,解放前老一辈的牧者如:倪柝声、计志文、宋尚节也都去过东南亚宣教,这是可能是因为中国跟东南亚比较近,所以去东南亚比宣教的人较多。但历史的原因造成解放后教会很难继续坚持下来,这就出现了中国教会宣教的断层。"

他继续说:"改革开放后虽然中国教会经历了复兴,但还没有能力涉足海外宣教,原因是:三自教会少有海外宣教的异像和负担;而家庭教会虽有宣教的异象却长期经受不同程度的限制;整体的来说教会虽然经历了复兴,但在宣教方面目前仍处在不成熟阶级。"

张牧师分析现在宣教的劣势:"现在虽然有部分的宣教士被差派出去,实践了宣教的异象,但我认为还是不具优势:首先,因为所差派的宣教士普遍的存在:1、文化水准 不高;2、神学装备不够;3、年龄比较小,没有社会经验;4、没有海外生活经验;5、国内教会的领袖也没有跨文化的宣教和生活经历等。"

"其次,国内教会的资源也不够;从人力资源来讲,城市教会有足够人才,但没有宣教的异象。农村教会有宣教的异象,却没有符合条件的人才。从经费资源来讲,城市教会经费好一点,但是目前城市教会的耗费很大,也是很难抽出宣教费;但农村教会经费上连自己的发展都很难维持,更拿不出宣教的经费来。"

张牧师也指出由于中国的政治环境限制,还不能成立较大的宣教差会,如果可以有宣教差会,那就可以藉著差会整合各种资源,一边训练宣教士,一边可从教会中募捐宣教经费,集众多教会的力量帮助差派宣教士,推动海外宣教就不是问题了。

他认同差传专家温德博士曾经说的:"神为普世人的救赎预备了两个团体,就是差会和教会。"差会、教会和他们所支持的宣教士,就形成了一个"差传铁三角"。我们要在主里面同心同工,把宣教士差到不同文化的群体中,领人归主。

张牧师分析目前中国教会宣教的七点优势分别有:

1、中国人多,中国教会的信徒多,将来愿意宣教的人肯定也多。
2、中国教会的很多牧者都有世界宣教的异象。
3、中国的经济近年发展的比较好,教会也会有更多的宣教经费,这样支持海外宣教就会更有能力。
4、中国在阿拉伯世界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国家的影响力大的时候,对方就会看得起中国人,宣教士出去办签证会比较方便,在当地也会得到尊重。
5、世界华人多,按照使徒时代保罗的宣教战略来看,宣教士首先可以进入华人当中为跳板,继而再进入当地人当中宣教。
6、中国教会的信徒都是从基层出来的,他们经历了贫穷、苦难,再去做宣教的时候不会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气质,跟一些贫穷苦难的人接触,更容易对他们有同理心,容易做到道成肉身。使对方感到,我们不是怜悯他,而是认同他们,这样容易被接受。
7、移民宣教,就像当年保罗织帐棚一样,不是完全仰赖教会供给经济。最好是自己有一个职业,这样可以相应的解决身份问题,还可以解决生存问题。

中国教会在做海外宣教与其他国家华人教会如何更好的搭配?

虽然海外华人国籍不同,出身环境不同。但张牧师认同目前中国教会在海外宣教这一块,要与海外华人教会进行合作。他指出中国教会现在还不太能独立训练宣教士,就算差派出去了,在对宣教士的引导、探访方面很难作的好,这就需要国外的华人教会或合作的机构一同参与。

他说:"原本在宣教的事工上,应该是不分国内国外的,大家需要有共同的国度宣教异象。因此在宣教的事工上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如:1、一同培养宣教士,海外有经验的老宣教士可以带国内年轻的宣教士,使他们在宣教的工场上更快成长。 2、可以一同差派宣教士,使被差派的宣教士看到教会的国度观。3、可以在经费上一同支援宣教士,使宣教士在经费上得到更多教会的支持,以致没有缺乏。4、 可以在探访宣教士上一同配搭,国外的教会的同工更方便出境到宣教的工场探访。5、也可以在宣教的策略上一同探讨,帮助找出适合中国教会的宣教士自己的宣教策略。这样海外华人教会的参与,会弥补国内教会在宣教事工上的缺陷。"


相关新闻:
福音出中国 家庭教会领袖谈海外宣教(下)
  • 新基因工程技术诞

    新基因工程技术诞"三人DNA婴儿"用人类胚胎实验引伦理争议

    近日一项基因工程技术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学家和基督教伦理方面的的担忧。英国使用三人的DNA创造婴儿以预防致命的遗传性疾病,据悉过去五年内已有8名"三人DNA宝宝"出生——除父母DNA外,这些婴儿身上还会有0.02%来自另一位女性的遗传物质。

  • 可持续宣教研讨会:"关系优先"成21世纪新模式

    "2025可持续宣教研讨会"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传联会罗兆麟牧师指出华人教会半世纪宣教迷思:追求数字、各自为政,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他疾呼"关系"才是永续关键,强调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连结,翻转传统量化思维。

  • 全球华人宣教会议线上举行 聚焦21世纪门训与契机

    第五届全球华人宣教网络会议于2025年7月6至12日举行,今年以"华人教会的门训与契机"为主题,涵盖儿童与青少年事工、长者、圣经研读、保罗书信、启示录及现代科技(如AI)等多个面向。会议由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海外校友会所设立的"信望爱宣教动员中心"主办,为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五届举办的全球华人网络宣教会议。

  • 被禁普林斯顿大学女子田径赛 跨性别运动员兴讼

    一名自认为女性的男性运动员,因被取消女子田径赛的参赛机会,现正向普林斯顿大学及相关体育官员提出索赔。

  • 欧凯莉(1933–2025):教我如何研读圣经的姊妹

    我很蒙福,从小每周都去教会。我几乎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挪亚、摩西、彼得、保罗这些名字的。圣经对我来说一直都不陌生。但如果你问我:"是谁教会你如何查考圣经的?"我毫不犹豫地会回答:欧凯莉(Kay Arth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