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两地生死教育研调:港生对离别情绪难表达

中港两地生死教育研调:港生对离别情绪难表达
中港两地生死教育研调:港生对离别情绪难表达

中港两地生死教育迟起步,青年办公室(MWYO)9月16日发表《香港中学生看生死研究报告》,发现有宗教信仰学生不了解活著理由;同时引述内地近6成大学生希望获得死亡教育的相关培训。

生死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向价值观有显著影响,并帮助他们理解人生的目标。与此相比,香港的生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基于此,青年办公室(以下简称MWYO)与香港生死学协会携手进行一项混合模式的研究。

研究团队于今年1至2月进行调查,共有两所中学参与(基督教学校及无宗教背景学校),收集277份中三及中四学生的有效问卷,回复率达80.1%。在深入访谈方面,两所学校各邀请13位学生,共有26名学生参与。

有宗教信仰学生不了解活著理由

研究指出,关于性别与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 ,对生活的品质、价值、自由,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对于宗教信仰与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大多认为"不了解活著的理由,亦较多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或视死亡为可通往永生及幸福的道路",这或许与他们对于其信仰的教导出现少许误解或偏差所致。

另外,中学生普遍认为死亡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死亡的平均分数上为3.71,显示他们对死亡的自然性有一定的认同。然而,他们同时对死亡充满忧虑和恐惧,有部分学生认为死亡可以是解脱苦难的方式。

离别和死亡议题:情绪表达较为困难

在对话中,探讨离别和死亡的议题,发现他们对于情绪的表达较为困难,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些情绪。有些学生选择让时间冲淡痛苦,或将感受深埋心底,独自承受。在谈及假如能回到过去的情境时,他们多数不愿意回去,因为不想重温面对死亡那一刻的伤痛,选择拒绝或逃避。

关于生命的意义,学生指出为目标而奋斗的过程非常重要,但在生命和理想之间的选择中,生命有时可以有条件地牺牲。这种牺牲是在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并对他人的意愿表示尊重。

建议修订课程架构"生命教育"改为"生死教育"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研究团体建议对《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进行修订,将"生命教育"改为"生死教育"。此外,建议将生死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思考生死议题。并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持续评估学生对生死的看法,同时增强教师培训,提高生死教育的质量。

疫情后内地加强生死教育

报告还提到内地在生死教育方面的进展,特别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教育部提出的五项主要支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以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观;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生死教育;改善施行机制,并加强生死教育的实践研究;强化危机干预,建立疫情后的心理援助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死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最后,引述《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的调查,近6成大学生希望获得死亡教育的相关培训,仅约2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妥善处理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此外,202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近6成的初中生渴望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有关死亡的知识。

  •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度再創新低,僅有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牧師擁有非常高的誠實和道德標準。儘管如此,牧師仍然位列23個受調查職業的前半段,排名第10。護士(79%)、小學教師(61%)是美國人高度評價的職業;電視記者、國會議員及說客被認為是誠實和道德標準最低的職業。

  • 美國最高法院因國家安全問題裁定支持TikTok禁令

    美國最高法院於1月17日已裁定支持TikTok在美禁令。這意味著社羣媒體平台TikTok敗訴,從本週日(1月19日)起,TikTok的應用軟件將在美國下架。

  • 讀書推薦:基督徒父母必讀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許多父母發現,與孩子的關系和溝通方式變得更加復雜。加里·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My Child Became a Teenager)為基督徒父母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指南,幫助他們以愛心和智慧引導孩子走過這一階段。

  • 2025年值得背誦的12節勉勵經文

    新年的開始常讓人反思內心,並尋找能幫助自己保持自律或實現目標的方式。與其只關注個人目標和規劃,何不試著將目光轉向神早已為我們提供的寶貴工具——聖經,用它來引導我們前行?與其牢記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新年計劃,不如記住12節聖經經文,每個月背誦一節,作為2025年的屬靈指南。

  • 和睦事工案例分享:職場疲倦者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

    在現代職場中,繁忙的工作節奏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常讓人倍感壓力。近期在「愛與衝突和睦事工」的《和睦下午茶》節目中,一位參與者以「疲倦的人」署名,傾訴了她的職場經歷:高強度工作、缺乏認可、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