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两地生死教育迟起步,青年办公室(MWYO)9月16日发表《香港中学生看生死研究报告》,发现有宗教信仰学生不了解活著理由;同时引述内地近6成大学生希望获得死亡教育的相关培训。
生死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向价值观有显著影响,并帮助他们理解人生的目标。与此相比,香港的生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基于此,青年办公室(以下简称MWYO)与香港生死学协会携手进行一项混合模式的研究。
研究团队于今年1至2月进行调查,共有两所中学参与(基督教学校及无宗教背景学校),收集277份中三及中四学生的有效问卷,回复率达80.1%。在深入访谈方面,两所学校各邀请13位学生,共有26名学生参与。
有宗教信仰学生不了解活著理由
研究指出,关于性别与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 ,对生活的品质、价值、自由,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对于宗教信仰与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大多认为"不了解活著的理由,亦较多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或视死亡为可通往永生及幸福的道路",这或许与他们对于其信仰的教导出现少许误解或偏差所致。
另外,中学生普遍认为死亡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死亡的平均分数上为3.71,显示他们对死亡的自然性有一定的认同。然而,他们同时对死亡充满忧虑和恐惧,有部分学生认为死亡可以是解脱苦难的方式。
离别和死亡议题:情绪表达较为困难
在对话中,探讨离别和死亡的议题,发现他们对于情绪的表达较为困难,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些情绪。有些学生选择让时间冲淡痛苦,或将感受深埋心底,独自承受。在谈及假如能回到过去的情境时,他们多数不愿意回去,因为不想重温面对死亡那一刻的伤痛,选择拒绝或逃避。
关于生命的意义,学生指出为目标而奋斗的过程非常重要,但在生命和理想之间的选择中,生命有时可以有条件地牺牲。这种牺牲是在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并对他人的意愿表示尊重。
建议修订课程架构"生命教育"改为"生死教育"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研究团体建议对《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进行修订,将"生命教育"改为"生死教育"。此外,建议将生死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思考生死议题。并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持续评估学生对生死的看法,同时增强教师培训,提高生死教育的质量。
疫情后内地加强生死教育
报告还提到内地在生死教育方面的进展,特别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教育部提出的五项主要支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以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观;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生死教育;改善施行机制,并加强生死教育的实践研究;强化危机干预,建立疫情后的心理援助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死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最后,引述《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的调查,近6成大学生希望获得死亡教育的相关培训,仅约2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妥善处理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此外,202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近6成的初中生渴望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有关死亡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