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在城市:黑夜中感受神眷顧」郭俊豪牧師談和平的福音

「福音在城市:黑夜中感受神眷顧」郭俊豪牧師談和平的福音
「福音在城市:黑夜中感受神眷顧」郭俊豪牧師談和平的福音

未來的教會如何詮釋福音?世界華福中心舉辦「2023未來教會」研討會,台灣武昌教會主任牧師郭俊豪指教會面對世界,要麼完全抽離或是融入妥協,然而教會需反思如何行使福音,讓城市的黑夜也有神的眷顧。

基督的救贖以愛廢掉冤仇使人和好

郭俊豪牧師在談到和平的福音時,表示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使用福音賦予我們的權柄,他從基督的救贖與關係復和為切入點。首先,是人與神的關係,罪使人與神隔絕,但基督的受死將我們重新引導到神面前,成就了和好。

其次,是人與人的關係,種族、階層、性別的隔閡在現實世界中依然存在,但耶穌的榜樣告訴我們,要以愛廢掉冤仇,使人和好。第三,是人與地的關係,人的自私自利使我們忘記了作為世界管家的責任,但福音呼籲我們保養顧惜上帝所造的世界。

他指,合一是神的十字架做成的,是破裂的世界唯一的答案,保羅所堅持的福音絕不妥協,不在十架另加律法,也不藉自由放縱,只單單傳耶穌基督並祂釘十架的福音。

教會面對世界的四種態度

郭牧師繼而指出教會是世界的見證,教會應當成為世界關係醫治的見證。耶穌的十字架不僅帶來罪得饒恕,也打破了靈界的權勢。因此,教會擁有權柄和權能,可以見證魔鬼的敗亡。他並引述神學家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所指教會面對世界的四種態度:1. 與世界格格不入;2. 完全融入世界;3. 完全與世界隔離;4. 認為基督徒應該征服世界。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使用福音賦予我們的權柄。耶穌的榜樣是為人捨命,這才是我們的力量和見證。郭俊豪認為:「當我們擁有福音與權柄,該如何使用?耶穌犧牲自己拯救世人,福音禁止我們用仇恨取代人,要為人捨命,這正是我們的力量所在與見證。」

福音在城市:黑夜中感受神眷顧

因此,福音在城市發揮影響,讓城市的黑夜也有神的眷顧,福音使城市中的族羣、貧富、男女從對立走向合一,自然而不造作。面對魔鬼,我們毫不妥協;面對人們,我們滿有憐憫;面對屬靈爭戰,我們有權柄;但對人,我們要百般忍耐。

總而言之,福音是關係復和的關鍵,它不僅改變個人,也改變社會,使我們的城市在黑夜中也能感受到神的眷顧。

世界華福中心4月舉辦為期四天的活動,名為「未來教會Future Church @ Penang」,共三個主題:「福音使命」、「門徒訓練」、「普世宣教」,邀請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地的牧者參加,通過交流、對話和代禱,共同查驗上帝在全地的心意和行動,並且一起思考未來教會的發展方向。

  • 尼克·胡哲將在NRB大會舉辦「NickV內圈聚會」 分享傳福音與AI應用

    尼克·胡哲將在NRB大會舉辦「NickV內圈聚會」 分享傳福音與AI應用

    2025年NRB(國際基督教媒體大會)期間,全球知名佈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將舉辦「Nick V內圈聚會」(NickV Inner Circle Gathering),向與會者分享他在2024年如何向超過6700萬人傳福音的經歷,並探討人工智能(AI)如何幫助基督徒更廣泛地傳播福音。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趨勢

    多數基督徒的視角往往侷限於自身所處的教會和周圍環境,因而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年報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趨勢,這些趨勢不僅延續了2024年的積極態勢,還為全球基督徒帶來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觀察 梁麗橋盼為復興英國基督教藝術出力

    梁麗橋,一位自小熱愛水彩畫的藝術家,她的藝術創作不僅是表達內心世界的媒介,更是與神建立深厚關係的橋樑。在過程中因著一次車禍「生死10秒之間」醒悟神的眷佑決意以藝術傳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國對藝術傳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體會。

  • 拯救Z世代的信仰:史蒂夫·理查森對新一代宣教士的大膽呼召 [專訪]

    先鋒宣教士史蒂夫·理查森(Steve Richardson)呼籲年輕基督徒重新發現信仰,投身全球宣教。當許多教會思索如何讓年輕一代持續紮根於信仰時,理查德森的回答是:讓年輕人站出來,勇敢承擔使命,而不是為了迎合他們而削弱福音的信息。

  • 讚美之泉攜手 Matt Redman 推出中文版《The Image》——《愛的彰顯》正式發行

    知名華語敬拜團隊讚美之泉(Stream of Praise)攜手Gather Worship,近日隆重推出2025年首發單曲《愛的彰顯》(The Image)。這首歌曲由讚美之泉與全球知名敬拜主領暨音樂創作人Matt Redman(《10000 Reasons》作者)聯手創作,以中文呈現《The Image》——耶穌的愛與恩典,使華語敬拜者以母語更深刻地體會神的慈愛與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