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列為法定古蹟:基督精神長存社區

政府10月20日公佈古物事務監督將上環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列為法定古蹟,大樓建於1918年採用芝加哥風格,融入中國文化,首個為華人而設的社區會堂及室內體育場館,對本港社會、宗教、教育及復康服務發展有貢獻。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現稱必列者士街會所)位於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建於1918年是該會首幢總部大樓屬於一級歷史建築。1966年該會總部遷至九龍窩打老道,並持續推廣青年會運動,秉承基督精神。

文物價值評估報告指出,大樓仍保留1918年落成時的面貌,雖然建築物的部分地方在過去100年曾為了配合不同用途而進行一些改動引致內部的佈局及飾面有所改變,但其大部分的建築特色及歷史文物,包括刻有基督教青年會會徽的奠基石、禮堂,還有本港首個可在冬天提供暖水的室內泳池,一直維持原有用途和麪貌。

報告又指,建築物具有社會價值,在過去一個多世紀對本港社會、宗教、教育、體育及復康服務發展作出貢獻。

該會曾於120週年(2021年)拍攝短片介紹其歷史,前身稱中央會所,當時只招待外籍人士,大樓落成後擁有首個為華人而設的社區會堂及室內體育場館。建築設計屬芝加哥風格,以中國文化為主調注入西方建築特色,門外奠基石刻有基督教青年會會徽,以及寫上「甘為眾役‧致眾獲救」的服務宗旨。

總幹事劉俊泉在短片分享,必列者士街的會所是香港中華基督教會第一所自資興建的會所,在1910年代屬於劃時代的建築物。當時是外國人專用的會所,一羣青年會的先賢透過興建這會所和設施,為市民提供多元化活動,陪伴香港人成長。

1966年該會總部由港島上環遷移至九龍窩打老道,仍秉承基督大愛的精神,加入創新科技,將青年會運動推廣至社會每個角落,發揮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基督精神。

  •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度再創新低,僅有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牧師擁有非常高的誠實和道德標準。儘管如此,牧師仍然位列23個受調查職業的前半段,排名第10。護士(79%)、小學教師(61%)是美國人高度評價的職業;電視記者、國會議員及說客被認為是誠實和道德標準最低的職業。

  • 美國最高法院因國家安全問題裁定支持TikTok禁令

    美國最高法院於1月17日已裁定支持TikTok在美禁令。這意味著社羣媒體平台TikTok敗訴,從本週日(1月19日)起,TikTok的應用軟件將在美國下架。

  • 讀書推薦:基督徒父母必讀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許多父母發現,與孩子的關系和溝通方式變得更加復雜。加里·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My Child Became a Teenager)為基督徒父母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指南,幫助他們以愛心和智慧引導孩子走過這一階段。

  • 2025年值得背誦的12節勉勵經文

    新年的開始常讓人反思內心,並尋找能幫助自己保持自律或實現目標的方式。與其只關注個人目標和規劃,何不試著將目光轉向神早已為我們提供的寶貴工具——聖經,用它來引導我們前行?與其牢記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新年計劃,不如記住12節聖經經文,每個月背誦一節,作為2025年的屬靈指南。

  • 和睦事工案例分享:職場疲倦者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

    在現代職場中,繁忙的工作節奏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常讓人倍感壓力。近期在「愛與衝突和睦事工」的《和睦下午茶》節目中,一位參與者以「疲倦的人」署名,傾訴了她的職場經歷:高強度工作、缺乏認可、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