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研讨会:刘佩婷探讨创伤信徒的复原之路

在建道神学院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该院辅导系副教授刘佩婷博士指出,约75%的香港学生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创伤。她提出了四项基于信仰的"创伤知情策略",帮助受创者认清自身创伤经验、促进复原,并预防再次创伤的发生。

75%的香港学生曾经历童年创伤

刘佩婷博士引用了一系列关于创伤和逆境的研究,特别针对香港学生的状况。数据显示,约75%的香港学生在童年时期曾遭受身体或言语暴力、父母离婚、或照顾不周等负面经历。此外,另一项2019年研究表明,75%的香港学生至少经历过一次逆境成长。

刘佩婷进一步解释,创伤不仅限于身体创伤,精神创伤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例如,2012年南丫海难事件中,目击者和幸存者经历了长期的心理创伤。一位母亲亲眼目睹女儿在海中挣扎,至今仍不敢乘船。甚至负责案件的警员和社工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复杂创伤影响性格发展

在家庭牧养中,了解创伤的本质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牧者更好地理解受创者的冲突及背后的原因。刘佩婷强调:"复杂创伤不会因信主或长大而自动痊愈,受创者的性格可能因此扭曲,甚至发展出自我中心的行为。他们并不是在受苦,而是在艰难地挣扎,试图做回'正常人',建立正常的家庭。"因此,复原之路需要有他人的陪伴和指导,这不仅是生命的重整,也是复原的过程。

刘佩婷提出的四个策略包括:识别个人创伤经验、提供全面支持、帮助复原,以及预防再创伤。在她的案例分享中,提到一位因产后抑郁而自杀的女性,她的家人通过转到另一间教会避免再次触发不愉快的记忆,逐渐获得安全感。她还提到一位遭受亲人离世打击的中年姐妹,通过将困惑写在纸上,以待将来在天家向神寻求答案的方式,帮助她们面对悲伤。

牧者的角色与创伤护理

在研讨会的问答环节中,有与会者提出牧者如何避免与受创者产生情感依赖的问题。对此,刘佩婷建议,牧者应帮助对方学习如何与牧者互动,调整行为,建立健康的关系。

对于牧者本身如何不受创伤影响,刘佩婷坦言:"做这行难免受到感情上的影响。"她建议牧者在与受创者约谈时,选择合适的时机,以确保自己能够全力以赴。同时,牧者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生活。

学术研讨会分享多方见解

建道神学院9月30日举办的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基督信仰,多元面向"为主题,十余位教师发表研究成果,并举行了三场研讨会。中国基督教播道会港福堂孙静敏牧师和旺角浸信会陈冠成牧师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