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响应10月10日"世界街友日"及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向贫穷者学习行动联盟"10月举办"贫穷人的台北"系列活动包括贫穷特展、百人游行、实境游戏、体验与贫穷系列电影等6种不同的实体活动,同时发起"#4AM"停止贫穷歧视运动,让社会大众关怀社会弱势摒弃歧视。
凌晨4点最显台北贫穷一面
"向贫穷者学习行动联盟"(简称"穷学盟")由8个非牟利组织组成,"贫穷人的台北"活动乃与台北仁济院合作,并于本月5日在松山文创园区阅乐咖啡召开记者会。
穷学盟举办该活动旨在将贫穷议题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透过62条路线的特展显现贫穷人的一天,并有200名经培训的义工走上街头与贫穷者对话;另有实境游戏,参加者可从贫穷人的角度了解脱贫的困难及无奈。
穷学盟发言人巫彦德表示发起的"#4AM"停止贫穷歧视运动,意即凌晨4点最能看到台北贫穷一面,借此让社会人士正视和认识贫穷,进而消除对贫穷的歧视与压迫。
被人视而不见 贫穷者最难受
他又指,摆街买卖的贫穷者最难受的,不是被人拒绝,而是被人假装看不见,他们觉得好像自己不存在,假装没看见的人以为这是对人的礼貌,"但对人其实是一种忽略和伤害,但大多数人都没办法理解,因为我们很少被忽略过。"
策展人之一的朱冠蓁则表示,很多人对贫穷不甚理解甚至会有刻板印象,"曾有位妈妈带著小孩指著那些在清晨工作、下班正在休息的无家者说:你看小时候不好好读书不努力才会变成这样。"
朱冠蓁指,展览是要社会大众多理解贫穷者背后真实的一面,社会大众才能真正懂"穷人为什么会是穷人"。
贫穷者的哀歌
他指贫穷者背后都有其原因,有原住民青年Amimi曾经住在新北市的城市部落里,本是学校田径队,因市政府拆除部落,Amimi随著族人参与长期抗争可惜失败,并且因参与抗争运动而辍学,现在虽被安置到国宅居住,但没有太多学履只能到工地工作赚钱糊口。
穷学盟成员、过去也是贫穷者的陈姿宜表示,在这个时代已不能再以是否努力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
她指出,自己出身于贫穷家庭,但一直到国中才获得申请低收入户的资讯。她更指,"最难的是贫穷人难以站出来,因为贫穷污名会为家人带来许多伤害。"
香港关怀贫穷资源册 助认识扶贫
在香港由基督教机构与教牧组成的教会关怀贫穷网络(教关),本著扶贫、推动教界内外人士关注贫穷问题及长线有效进行扶贫工作,并期望转化社区,收集了不少有助发展关怀社区事工的资源,并结集在"地区为本服侍贫穷"资源册中,供更多人一同使用关爱邻舍。
资源册可以用作帮助信徒或有需要的人,包括扶贫知识、技能、实战经验、个案分享等,让教会更有效作服侍工作。
"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由联合国议决,自1993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定为国际灭贫日,用以提高全球的灭贫意识,以唤起世界各国对因制裁、各种歧视与财富集中化引致的全球贫富悬殊族群、国家与社会阶层的注意、检讨与援助。
2014年中国国务院将其设立为国家首个"扶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