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大陆大开方便之门,从吸引台商"登陆"投资设厂,到开放"陆客"赴台观光,两岸在经济、社会,乃至文化上的交流正逐渐升温。有社论就最近台湾社会极大关注的高等教育议题,省思在未来两岸文化互动中,台湾的教会与神学院如何因应未来的潮流,并调整对于中国大陆的宣教策略。
台湾教会将如何回应中国大陆的开放?
台湾《基督教论坛报》早前发表评论,称从中国大陆重点大学开放给台湾学生报考,到台湾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开办"双学位"课程等迹象看来,"未来两岸的学术文化互动将会更加频繁,台湾应当省思如何回应。"评论指出,不仅一般台湾的大学正在思考未来两岸文化互动中"台湾的定位和筹码",这其实也是"台湾教会的牧者和神学教育者应该共同关注的。"况且,随著近年来中国的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台湾学界如何与中国大陆的知识份子充分对话,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宣教策略之省思
检视过去台湾教会在中国大陆的宣教,从早年集中于农村教会,到随人口迁移而逐步向城市发展。评论指出,因为高层知识份子对社会的影响力要比农村青年更大,因此如何向他们传福音尤其被著重。"因应禾场的改变,过去既有的宣教思维与策略也应该有所调整",但这不代表忽略基层福音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两岸的神学交流、互访不再是新鲜事。台湾的神学院和教会基本上都是乐意前往大陆合作培训,近年来也对大陆的教会与神学院提供一些实质帮助。然而,《基督教论坛报》认为台湾所提供的是否切合未来中国禾场的需要,及达到福音策略的目标,却"并不是那么乐观",又指出台湾过去的福音见证、基础查经等短宣模式,"现在恐怕已经无法满足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需要。"台湾的教会终究能对中国大陆的教会与高层知识份子提供什么样的灵粮与福音养分,将是未来对中国大陆宣教的一大挑战。
台湾如何回应神学教育禾场的需要
《基督教论坛报》描述了现今中国学界对基督教的看法。据说,现今许多中国高校兴成了"基督教研究热",许多青年学子"终其一生成为研究基督教学者,却无法成为基督的门徒。"这不单是福音的损失,当"福音"成为一门"学问"时,福音就等同于"世上小学",毫无永恒的生命价值。
要改变福音"世上小学"的地位,《基督教论坛报》评论"台湾的教会和神学院必须在学术思维上和大陆建立沟通的平台,才能对中国大陆的教会与高层知识份子产生深厚的影响。"然而让人担心的是,台湾的教会及信徒比较倾向对务实性的信仰话题感兴趣,"在台举行的奋兴特会、增长策略研习、事工特会总是吸引大批人潮",他们却缺乏对神学知识的渴慕,"进深的神学研讨会、圣经讲座乏人问津。"
评论称,这是台湾教会与神学教育的盲点。"若一名接受完整神学教育的牧者走出校园后,就不想或无力在神学哲思的领域中有更深入的研究,不仅会让本身的事奉流于表面与贫乏,更无法和高层知识份子进行对话,当然就不容易影响社会主流思潮。"
在未来文化互动频繁的新局势之下,"大陆的高等学府和神学教育体系抛出两岸合作的思维,对于与台湾双方之间的合作互补",台湾的教会当然乐观其成。同时,台湾基督教必须提高神学教育之水平的呼声也随之而至。
养成一名专研神学的学者比培养牧会的人才更需要长时间投入,并不是三年五年时间可以完成的。虽然如此,《基督教论坛报》呼吁,台湾的牧者和神学教育者应该将眼光放远,指出"牧者是不可缺的,学者也是不可少的"。面对中国大陆禾场的需要,希望台湾的牧者和神学教育者要"加油!"
两岸学术交流日增 台湾神学教育水平须跟上步伐
陸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