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平台吁尊重拾荒者 江玉欢:环保唔系邋遢

拾平台4月13日举办研讨会"拾荒者与回收业,何去何从?"指出拾荒者在社会中扮演著没有明确角色和身份,立法会议员林振升建议拾荒者纳入正规行业;江玉欢议员呼吁加强公众教育"环保唔系邋遢,唔环保先至系邋遢";绿惜地球副总干事黄子劲指出香港每日2千多吨厨余未能处理,垃圾征费前需完善配套设施。

拾荒者诉苦:搞到我精神分裂

关怀贫穷学校事工副主任赵日辉提到2017年出现全港废纸围城事件,从而介绍拾荒者的背景。根据《2018全港拾荒者研究调查报告》6成拾荒者工作年期超过三年,每日平均时数5.5小时,全港拾荒者每天回收量193吨。工作遇到问题包括:回收物和个人物件被偷去、工作身体受伤、被食环署充公财物和票控等。

在会上,北区玲姐申诉拾荒工作苦情,绿在区区不收发泡胶盒,还要被警察、食环署职员限定一小时清除杂物。她质疑:"这是谁的责任?谁要承受?"并且多次疾呼"不停被骚扰,搞到我精神分裂!政府搞乜宣传?"每当气愤的时候,打电话给社工吐苦水。

一直跟进玲者的社工吕家进解释,绿在区区只做家居回收,不收街头物件,所以连传统回收商地方都不够承载回收量。他继而指出,街工需要回收空间处理物件,执法部门收到投诉就执法,他们不理会投诉是否合理,或是拾荒者做紧环保工作,这反映出不对等权力的关系。

回收物料出不到口

香港环保废料再造业总会会长刘耀成表示,一般拾荒者只能在街头工作,家居楼层做不到。他认为拾荒者与市民之间要互相包容。

曾有个案发生在街头,回收商上落货被人投诉遭警察票控,他跟警务处解释后得到对方谅解,质疑政府的回收政策50年不变。2017年全港废纸围城是对回收商的误解,源于中国内地修例,拒收高污染固体废物,就算回收到的物料也出口不到,因此政府政策要改进。至于垃圾征收费,他指很多人支持,但要先处理好厨余的问题。

政府需完善回收配套设施

绿惜地球副总干事黄子劲也指出,厨余问题要处理。香港每日3,000几吨厨余、2,000几吨未处理到,政府在8月1日推行垃圾征收费之前需要慎思,配套设施怎样完善。

"厨余捞埋其他垃圾,市民都不知道怎样分类?垃圾征费市民觉得好似只系永远要比钱。"黄子劲认为政府要做好政策,垃圾征费要厘清目的,最终是为了甚么?

黄子劲表示不是为了惩罚,是要减轻垃圾量、提高生活质素包括回收业,政府带出这些信息时需要社会组织、区议员合作。他指出:"回收业减轻三分一废物促进循环经济,如果市民自觉回收的重要就会减轻政府处理废物的压力,但是如果只靠回收的朋友,变成对他们欺压。因此,将垃圾征费放在回收者身上,对他们的工作造成压力,而且不公平。"

加强公众教育:唔环保先至系邋遢

香港立法会议员江玉欢透露,曾与拾荒者一起在北河街拾荒两小时,希望唤醒市民对拾荒者的尊重,同时也了解回收店的情况,有店员反映时常被人投诉阻街。

本身是律师的江玉欢建议,大厦公契没有容许有回收的舖头,"现时深水埗、荔枝角地区重建,为何不容许在这些大厦的地下做一些环保回收的设施?单靠绿在区区不足够。"

江玉欢指出环保宣传公众教育工作严重不足,需要让大众明白"环保唔系邋遢,唔环保先至系邋遢。"她希望加强教育,整个社会尊重拾荒者,其他世界各地也进行公众教育,例如中国台湾为拾荒者打造形象,穿著光鲜衣服,替他们买推车;巴西帮助拾荒者改造推车;哥伦比亚为拾荒者签合约;印度也发出工作证给拾荒者。凡此种种,将拾荒者列为正规工作及改善形象,希望香港社会更多尊重拾荒者。

拾荒者纳入正规行业

港九劳工社团联会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林振升关注拾荒者的角色。他提到劳联以往强调"劳动就最光荣,不躺平,自力更新,已经很伟大有意义"。今天拾荒者在社会中扮演著没有明确角色和身份,这让他们面临著许多困难。尽管拾荒者在垃圾处理和分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却缺乏相应的职业保障和社会地位。

林振升呼吁政府应该将拾荒者纳入正规行业,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和保障,例如关注他们的休息时间和工作环境安全。

与此同时,林振升以清洁工为例,垃圾征收费是针对家居制造垃圾者,并非针对清洁工,虽然有免责的辩护,但对清洁工来说怎样证明很难掌握,例如垃圾袋破损是谁的责任?

另外,如果清洁公司因卫生问题需紧急处理垃圾,不能用指定垃圾袋,清洁工要书面向环保署解释,对他们来说很困难。相较之下,拾荒者更缺乏正式身份和职业保障,使其处境更加艰难。

因此,对拾荒者应该针对他们特殊的需求和困境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纳入他们的工作环境安全和保障,也应该对垃圾处理相关政策进行修订,让每位劳动者都能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香港初步处理垃圾,大湾区集中处理

香港立法会议员陆颂雄认为有必要为拾荒者辨识身,"垃圾征费是促使人返到回收系统,拾荒者主动收拾垃圾,所以有必要给他们身份辨识,这就从源头做起。"

他提出"大湾区粤港融合"的概念,如香港初步处理垃圾,大湾区集中处理。另外,政府可以资助拾荒者给底薪,作为指定的回收员或清洁工做拾荒的工作,由食环署指导,例如注意工作安全等的问题。

拾荒者在"循环经济"的角色

Orientis首席经济师徐家健教授看"循环经济",认为垃圾征费增加非法弃置,执行力不足够的时候,反而令到环境转差,以为征收垃圾费后少了垃圾是非现实的考虑,因此回收系统很重要。

他引用共享经济的概念放在拾荒者的问题上,2008年金融风暴促使共享经济的产生,背后的理念是善用资源、提高生产力。对于拾荒者来说灵活性很重要,长期弯易劳损,拾荒者对回收物很敏感,知道甚么是有价值才去回收,例如汽水罐,这促进经济效益,然而垃圾征费限制他们的工作。

绿色就业劳工状况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黄洪博士指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拾荒者"统称"非正规回收从业员",而非正式回收是一个系统,包括:上、中、下游。

他察觉到在尖沙咀商业区有货车收取拾荒者的回收物件:"现时的回收没有正规系统,在社区、住宅层面进行回收,只是靠清洁工,中、上游如果不收这些物件,系统就塞住了。"所谓正规化是承认非正规化工作者的工作,故此整个行业都要拾回专严,而垃圾征费是让市民反思,不要随便丢弃废物。

答问环节:设立基金补贴拾荒者

在会中有参加者认为回收业单靠买卖纸皮,低买高卖,整个行业并非可持续性;另有参加者呼吁叫停大型垃圾贴上指定的11元标签,这会杜绝拾荒者。

黄子劲回应,拾荒者的工作要是持续性,政府可考虑将他们纳入正规部门,但带来连串的考虑:要否进行跨部门整合、怎样定义拾荒者、他们需要甚么等。

江玉欢认为,政府需要策略。学者有研究但政府没有统合,政府是政策的推手却没有做好社区管治,拾荒者的问题反映政府没有讲清楚政策。

黄洪指出,给予拾荒者权利,例如送手袜、口罩、反光衣;给他们工作空间;设立基金为拾荒者买推车,如果车仔被人没收补贴他们的生计等。

拾平台4月13日举办"拾荒者与回收业,何去何从?"研讨会,与拾荒工作者、回收业和社福界代表交流对话。内容包括:拾荒者于本地回收政策改革下带来的影响;回收业面对同样问题的未来发展;社福机构如何帮助回收从业员。

是次活动于JCCAC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中庭举行,同场展出拾荒者生活照,主题:"拾荒者弯腰体验摄影展览",另见本报报导。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趋势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趋势

    多数基督徒的视角往往局限于自身所处的教会和周围环境,因而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尔神学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报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延续了2024年的积极态势,还为全球基督徒带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观察 梁丽桥盼为复兴英国基督教艺术出力

    梁丽桥,一位自小热爱水彩画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创作不仅是表达内心世界的媒介,更是与神建立深厚关系的桥梁。在过程中因著一次车祸"生死10秒之间"醒悟神的眷佑决意以艺术传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国对艺术传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体会。

  • 拯救Z世代的信仰:史蒂夫·理查森对新一代宣教士的大胆呼召 [专访]

    先锋宣教士史蒂夫·理查森(Steve Richardson)呼吁年轻基督徒重新发现信仰,投身全球宣教。当许多教会思索如何让年轻一代持续扎根于信仰时,理查德森的回答是:让年轻人站出来,勇敢承担使命,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们而削弱福音的信息。

  • 赞美之泉携手 Matt Redman 推出中文版《The Image》——《爱的彰显》正式发行

    知名华语敬拜团队赞美之泉(Stream of Praise)携手Gather Worship,近日隆重推出2025年首发单曲《爱的彰显》(The Image)。这首歌曲由赞美之泉与全球知名敬拜主领暨音乐创作人Matt Redman(《10000 Reasons》作者)联手创作,以中文呈现《The Image》——耶稣的爱与恩典,使华语敬拜者以母语更深刻地体会神的慈爱与怜悯。

  • 超级碗LIX:费城老鹰队胜利后,主教练与四分卫公开归荣耀于上帝

    2月9日刚结束的超级碗LIX中,费城老鹰队以40比22战胜堪萨斯城酋长队,夺得冠军。赛后,老鹰队主教练尼克·西里亚尼(Nick Sirianni)和四分卫杰伦·赫尔茨(Jalen Hurts)纷纷公开将荣耀归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