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山火:長老會救災中心籲協調勿阻救援

夏威夷山火:長老會救災中心籲協調勿阻救援
夏威夷山火:長老會救災中心籲協調勿阻救援

夏威夷毛伊島拉海納本週發生火災,死亡人數增至93人,4,000多遊客被困。台灣長老教會聲援「肢體受苦百體受苦」;美國長老會救災中心、紅十字會、全國救災志願組織呼籲協調應災;太平洋長老會則發出禱文「求主修復創傷者心靈」。

台灣長老教會:肢體受苦百體受苦

美國夏威夷州爆發史上最嚴重野火災難,第二大島毛伊島(Maui)延燒數日、災情慘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網頁公佈,未來將與夥伴教會美國長老教會救災中心(Presbyterian Disaster Assistance, PDA)一同合作進行相關重建工作。

公佈亦指,美國長老教會歷年來為台灣災情捐助,本著肢體受苦百體受苦之精神,應當協助美國夏威夷州毛伊大火災情。

美國長老會救災中心、紅十字會、全國救災志願組織:協調應災

與此同時,美國長老會救災中心正與太平洋長老會合作。太平洋長老會在臉書貼文,呼籲會眾為長老會牧師兼牧師成員 Kimberly Fong 牧師及其會眾、毛伊島馬卡沃Po'okela 教堂祈禱,並稱:「他們位於毛伊島內陸仍在燃燒的大火附近,在這個緊急階段,我鼓勵人們捐款和祈禱。」

紅十字會也要求美國長老會救災中心隨時待命,提供一支精神護理提供者團隊,他們可以加入紅十字會,以應對毛伊島的持續應對工作,「除了物質上的需求,還有情感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考慮到破壞範圍和死亡人數,這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美國長老會救災中心籲協調:長線救援

全國救災志願組織(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ctive in Disaster)、美國長老會救災中心財務主管吉姆·柯克(Jim Kirk)表示,志願人士需要協調、溝通、合作,「人們向毛伊島避難所捐贈食物的報導,但火災後如果沒有可用的冷藏庫,大部分捐贈的食物都會被浪費,這只會讓更多的汽車出現在受影響地區的道路上。」

柯克認為, 志願者需要協調,哪些人提供即時援助,哪那些人 協助災難後支援包括情緒方面,大家都有機會盡一分力。現時當局仍在努力將居民和遊客疏散出島,這是一場災難浩劫,搜救工作正在進行,有些地方救援人員還無法到達。

據悉,毛伊島上沒有美國長老會教堂,夏威夷人口最多的島嶼瓦胡島則有6座教堂,柯克表示,一直與為長老會附屬歐胡島教堂之一服務的牧師保持聯繫。夏威夷是基督教聯合教會眾多教會的所在地,並與長老會討論如何支持他們。

太平洋長老會發禱文:求主修復創傷者心靈

太平洋長老會主席兼執行董事莫菲特牧師(Rev. Dr. Diane Givens Moffett)發出祈禱文呼籲大家一起為夏威夷的弟兄姊妹祈禱,求上帝解除他們的悲傷、失落和創傷;對於那些家園和社區因火災而受損和毀壞的人們,請求主救援;對於那些失去親人而悲痛、努力修復身體和生活、疲憊不堪、壓力重重的人,求主賜力量和幫助;對於那些仍然處於危險的人,求主庇護,幫助每一個人以同情心和慷慨的心作出回應。

  • 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拉里·桑格宣佈成為基督徒

    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拉里·桑格宣佈成為基督徒

    維基百科(Wikipedia)聯合創始人、哲學博士拉裡·桑格(Larry Sanger)上週(2月5日)在個人博客上透露,他已經成為基督徒——並且附帶一篇長達40頁的見證「論文」,講述了他從懷疑主義走向基督信仰的旅程。

  • 全球領導力峯會「輪椅上的畫家」瓊妮:人生有比走路更重要的!

    「全球領導力峯會」中文峯會2月8日在香港舉行 ,其中播放了「輪椅上的畫家」瓊妮·厄爾克森·塔達(Joni Eareckson Tada)分享自身的經歷的錄像,強調讓神的剛強代替她的軟弱。

  • 尼克·胡哲將在NRB大會舉辦「NickV內圈聚會」 分享傳福音與AI應用

    2025年NRB(國際基督教媒體大會)期間,全球知名佈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將舉辦「Nick V內圈聚會」(NickV Inner Circle Gathering),向與會者分享他在2024年如何向超過6700萬人傳福音的經歷,並探討人工智能(AI)如何幫助基督徒更廣泛地傳播福音。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趨勢

    多數基督徒的視角往往侷限於自身所處的教會和周圍環境,因而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年報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趨勢,這些趨勢不僅延續了2024年的積極態勢,還為全球基督徒帶來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觀察 梁麗橋盼為復興英國基督教藝術出力

    梁麗橋,一位自小熱愛水彩畫的藝術家,她的藝術創作不僅是表達內心世界的媒介,更是與神建立深厚關係的橋樑。在過程中因著一次車禍「生死10秒之間」醒悟神的眷佑決意以藝術傳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國對藝術傳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