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是纪念楚国诗人屈原忧国而投江自尽,温伟耀博士在一次讲道中指,屈原与使保罗都无惧死亡,只是屈原看不到永恒生命以致殉命也改变不了甚么证明人的有限,但使徒保罗因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有永生的把握为主拼搏能改变现实。
温伟耀指出,每年都有两个节期是与死亡有关,分别是纪念屈原之死的端午节及纪念耶稣受死复活的受难和复活节。中国人对死亡较忌讳不直接谈及死亡。但基督徒不惧怕死亡因为只要真正活得无憾便不怕死亡;另一原因是清楚知道死后的景况掌握到永恒的盼望毋需怕死亡。
保罗有永恒的把握无惧死亡
温伟耀引述使徒保罗晚年在狱中写成的腓立比书,面对随时行刑处死流露盼望与喜乐。信中表示无论是生或死也不介意还表明死是对他有益(腓立比书1:20-21);若要选择他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认为这是好得无比的(23节)。
温伟耀认为,保罗不为被囚将死而消极地面对将来,相反他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他表明无论面对任何景况都可以有大喜乐和生命力,只是要选择的时候情愿选择与主同在。这并不因为他有过人的勇敢或看破红尘,秘诀在于他已"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腓立比书3:10)。
耶稣死而复活基督徒无惧死亡
温伟耀表示,经历过死亡的人才可以将死后的情况说明,但死了的人就不能再向我们说话。惟有耶稣基督是死而复活的,祂将死后如何的事实告诉属祂的人使基督徒有把握知道死后往那里去。
温伟耀解释,保罗就是认识耶稣基督的真实使他明白耶稣基督所说的永恒是怎么样,而且在未亲眼看见基督之时已能感受到与永恒的主相会的甜蜜温馨,所以当保罗想像要与主面对面相见的时候便觉得是好得无比。
在日常的生活里,温伟耀指可以从一些基督徒生命被转化的见证明白"认识基督"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他们经验到主活在心中实实在在改变了他们的生命,使他们甚至能拥有坦然面对、甚至欢迎死亡来临的勇气。
屈原都无惧死亡
温伟耀说,屈原都无惧死亡,以死代表对世界的控诉,只是殉命也改变不了甚么,无可奈何和爱莫能助的矛盾表明人的有限。
相反耶稣的死却像麦子落在地里死了一样能生出许多新的生命(约翰福音12:24)。二千多年来祂为人的生命带来改变和转化,不论甚么种族、性别、文化背景、年龄的人,认识耶稣后不但不怕死亡更拥有胜过死亡和罪恶的新生命而且得胜有余,基督徒活出有生命力而无憾的人生。
温伟耀又指出,人的一生短暂而有限人却为一生拼尽一切;相对来说,永恒的生命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耶稣表示如果只爱惜在世上短暂的生命而忽略永恒的生命倒不如恨恶今生(约翰福音12:25),因永生的价值远高于今生的价值。
温伟耀反问会众,是否愿意与主重建关系活在永恒里?他鼓励我们要是为了今生而不停拼搏,就更要千倍百倍地关心永生与耶稣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