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月缅甸、印尼相继发生风灾、暴雨及地震导致人命伤亡、房屋倒塌及基建设施严重破坏,各国救援组织纷纷赶赴当地展开拯救工作。面对莫大的天灾救援者除了个别捐助、为受灾社群祈祷及灾后施援又能作甚么?
"灾害管理"预防灾难 减灾民伤害
救灾扶贫的施达基金会在其网站发文指,灾害在某程度上可以避免,施援工作亦可广阔,信徒参与的工作空间很大。
文章指,"灾害的发生是因为社区里的危机和脆弱所造成,只要辨认出即时和潜在的危机和使人脆弱的因素,便能预防或缓减灾害对社群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例如,当地人民没有稳固的生计、天然资源匮乏、房屋建筑在不稳固的地等都是脆弱的因素,只要提供有效的"灾害管理"便可减缓能引致灾害的危机与脆弱,例如灾害预防、灾后救援、灾后复元、灾害缓减等。
文中指出,施达基金会以孟加拉西南部发生的水灾为例,该会为当地居民建立另类生计来面对频繁的风暴和水灾。其中个案是38岁靠打散工及料理一小块田地养活一家四口的Dilip,因住在沿海低洼地区时常受潮汐影响农作物的收成,惟有走到城市找工作但没有稳定的收入。
文章引述施达基金会在当地除了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亦举办另类生计技能培训,例如个案中的Dilip参加养蟹训练掌握技巧,他有了经济支援后开始在家附近池塘养蟹,经过两个月后收成已增加三倍,脱离只靠土地耕作收入来源的风险。
救灾工作不只是救援
每当地方发生灾害,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施援时,其时已处于危急关头,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其实救灾工作不限于救援。
文中继续指出,尼泊尔在2015年发生地震紧急救援阶段过去后,展开地震后的复元工作,提供创伤辅导、修建学校和房屋、保护受灾儿童、预防人口贩卖,并展开灾害管理和缓减工作。这阶段的工作常被公众忽略却是帮助灾民恢复生活的重要阶段,也能装备社区将来懂得面对同类天灾。
据悉,地震使该区逾8万房屋倒塌3万房屋部分损毁,施达基金会与当地合作伙伴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提供石工培训给区内的建筑工人,帮助他们了解预防地震的建筑技术,并且协助兴建村内的牛棚和房屋等,亦让他们有了谋生技能来改善生活。
文章总结指,只要社区有防灾的意识,对将要面对的危机提高敏锐度,及采取相应的策略便能大大减低灾害的发生,因此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社区也可以有能力避免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