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定義!「宣教」不一定跨越國界

滕張佳音博士表示跨文化宣教可以從本地、短期開展,鼓勵信徒胸懷普世,承擔大使命。 (圖:來自網絡)
滕張佳音博士表示跨文化宣教可以從本地、短期開展,鼓勵信徒胸懷普世,承擔大使命。 (圖:來自網絡)

宣教是否要依循由近及遠的原則?普世宣教一定要到國外才能進行嗎?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滕張佳音在《華傳》刊物上發表文章,指出全球化形勢下,跨文化普世宣教在本地即可進行,不必刻意由近及遠。

「不一定要把人差出海外才可找到跨文化宣教的機會,在本地也可找到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羣體。」

她表示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發展下,不同國籍種族的人散佈世界各地。西方教會向來採用的同文化、近文化、跨文化的宣教分類不再強調地域分野,而更強調文化差異,她指出:「進行跨文化宣教則不一定要跨越地域,因在同一地域上居住了不同文化的人,教會亦需向他們傳福音。」

過去西方基督教國家強調海外宣教,本地傳福音只稱作「佈道」;而華人教會由於普遍根植本地佈道,特別將「宣教」(misson)譯為「差傳」,以大力推動跨文化、跨地域宣教。而如今大部分國家不再提供宣教士簽證,以致到海外國家特別是創啟地區長時間宣教受到限制。她指出,大使命的對象不單是「萬邦」,也是「萬民」,宣教的定義已經出現突破性發展:「即使未能成功獲得簽證,仍有可能在本地找到不同的羣體,可以向他們宣教。」

基督徒可以「駐足本地、關注普世」,通過新聞或網絡獲取各地資訊,為其代禱,也可將旅遊與宣教結合。

她觀察使徒行傳1章8節「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得出:「主耶穌在地方之間所用的連接詞,原來有『同步進發』的意思。」她強調教會要根據自身資源、力量和感動來完成使命,但一定不要受到「由近及遠」觀唸的限制,認為若近的做不好就不再考慮遠處的需要,而是要積極鼓勵有感動的弟兄姊妹響應宣教需要。

宣教工作需要長期委身,不是發傳單而已,要在生活、行為、價值觀上都作主真門徒。她鼓勵首先通過訪宣或短宣來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參與更長時間的宣教,各行各業的基督徒也能夠考慮運用自己的專業作他的宣教工場。

論及「本地」與「普世」宣教如何投放資源的問題,她給出原則:「若置身信徒佔總人口比例多於2%的地方或福音已及之民,為避免資源重疊,教會便該認真考慮差出宣教士到福音未及之民當中,盡早完成主頒賜的大使命!」她鼓勵眾人胸懷普世,成為背負大使命的基督徒,教會也成為奔跑大使命的教會。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