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机构服务南亚少数族裔

30万居港南亚裔人士在生活各方面面临著重重困难
目前居住在本港的南亚裔人士约有30万,但他们在工作、居屋、教育、医疗等许多方面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香港天主教区《公教报》报导,10月30日,明爱青少年及社区服务于其九龙社区中心举行了"认识南亚裔文化"研讨会,为南亚族裔服务的社工向听众介绍了南亚裔人士在港的生活情形。

在本港生活的南亚裔人士以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尔国籍为多,主要宗教信仰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明爱荃湾社区中心社工王明月表示,居港的南亚族群在生活上面临著重重困难和压力。"例如申请公屋,政府没有翻译支援,他们连申请表都没法填好,"她说。而南亚裔人士租屋的话,业主不是干脆不租,就是擡高租金,甚至有业主说:"你『亚差』成日煮咖喱,整臭我间屋第时点再租出?"

而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南亚裔人士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王女士说,一部分医护人员对南亚裔人士态度十分马虎,令他们连自己的病情也不清楚,很容易误服或延服药物;他们也不敢留医,担心在医院误食到自己信仰禁忌的食物。教育方面,本港切实办共融教育的学校不多,少数族裔的孩子若要在公立学校读书,不但选择很少,入读后也面临语文方面的困难,学业难以为继。工作方面他们更时常面对同工不同酬的歧视,学历又得不到承认,失业率高达40%。

来自巴基斯坦的"阿诗",年纪虽轻,已为人母,又能讲流利的广东话。她说:"我们一般生小孩较多,试过他们在路上玩得忘形,碰撞了别人,有人竟然将小孩推出马路。亦有人以为我不懂中文,对著我和孩子说『好似猪,生咁多』。至于在街上截车,司机不肯接载更是常事。"

而信仰锡克教的辛格则笑称,自从"九一一"事件后,他经常被人叫做"拉登"。其实虽然同是戴头巾,但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就本港的种族歧视问题,民政事务局9月公布了《立法禁止种族歧视》咨询档,讨论使种族歧视成为非法行为的议题,咨询期到12月30日。而很多关注人权状况的教会工作者都认为,《立法禁止种族歧视》咨询档对种族定义狭窄、不包括内地新来港人士,豁免条款太宽松,又未详列构成歧视的条件,使法例变相为"无牙老虎"。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促请政府在中、英文咨询档之外,尽快推出各种语言的全版本咨询档,并采取更主动的推广方法——在少数族裔报纸上刊登广告、在他们惯常聚集的地方派发资料、在少数族裔聚居的社区以其语言举行档简介会和咨询会等方式,令公众、尤其是与法例息息相关的少数族群参与到文件咨询当中。

现时明爱向南亚裔人士提供语文班、儿童本盔Z、妇女英语班及妇女组织等服务,帮助他们在香港生活并融入本地人的圈子。明爱九龙社区中心社会工作督导主任陈卢坚表示,有很多南亚裔人士不懂寻求社会服务,因此,中心需要主动去帮助他们。

"希望南亚裔人士感到港人接纳他们……我们亦会鼓励港人去了解南亚裔。"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