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居住在本港的南亞裔人士約有30萬,但他們在工作、居屋、教育、醫療等许多方面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香港天主教區《公教報》報導,10月30日,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於其九龍社區中心舉行了「認識南亞裔文化」研討會,為南亞族裔服務的社工向聽眾介紹了南亞裔人士在港的生活情形。
在本港生活的南亞裔人士以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國籍為多,主要宗教信仰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明愛荃灣社區中心社工王明月表示,居港的南亞族羣在生活上面臨著重重困難和壓力。「例如申請公屋,政府沒有翻譯支援,他們連申請表都沒法填好,」她説。而南亞裔人士租屋的話,業主不是乾脆不租,就是抬高租金,甚至有業主説:「你『亞差』成日煮咖喱,整臭我間屋第時點再租出?」
而在醫療和教育方面,南亞裔人士也有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王女士説,一部分醫護人員對南亞裔人士態度十分馬虎,令他們連自己的病情也不清楚,很容易誤服或延服藥物;他們也不敢留醫,擔心在醫院誤食到自己信仰禁忌的食物。教育方面,本港切實辦共融教育的學校不多,少數族裔的孩子若要在公立學校讀書,不但選擇很少,入讀後也面臨語文方面的困難,學業難以為繼。工作方面他們更時常面對同工不同酬的歧視,學歷又得不到承認,失業率高達40%。
來自巴基斯坦的「阿詩」,年紀雖輕,已為人母,又能講流利的廣東話。她説:「我們一般生小孩較多,試過他們在路上玩得忘形,碰撞了別人,有人竟然將小孩推出馬路。亦有人以為我不懂中文,對著我和孩子説『好似豬,生咁多』。至於在街上截車,司機不肯接載更是常事。」
而信仰錫克教的辛格則笑稱,自從「九一一」事件後,他經常被人叫做「拉登」。其實雖然同是戴頭巾,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就本港的種族歧視問題,民政事務局9月公佈了《立法禁止種族歧視》諮詢檔,討論使種族歧視成為非法行為的議題,諮詢期到12月30日。而很多關注人權狀況的教會工作者都認為,《立法禁止種族歧視》諮詢檔對種族定義狹窄、不包括內地新來港人士,豁免條款太寬鬆,又未詳列構成歧視的條件,使法例變相為「無牙老虎」。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促請政府在中、英文諮詢檔之外,儘快推出各種語言的全版本諮詢檔,並採取更主動的推廣方法——在少數族裔報紙上刊登廣告、在他們慣常聚集的地方派發資料、在少數族裔聚居的社區以其語言舉行檔簡介會和諮詢會等方式,令公眾、尤其是與法例息息相關的少數族羣參與到文件諮詢當中。
現時明愛向南亞裔人士提供語文班、兒童本盔Z、婦女英語班及婦女組織等服務,幫助他們在香港生活並融入本地人的圈子。明愛九龍社區中心社會工作督導主任陳盧堅表示,有很多南亞裔人士不懂尋求社會服務,因此,中心需要主動去幫助他們。
「希望南亞裔人士感到港人接納他們……我們亦會鼓勵港人去瞭解南亞裔。」他説。
-
韓國年輕世代對婚姻生育話題感負面 感「幸福」僅9.3%
在本週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韓國年輕一代越來越將「婚姻」和「生育」與「恐懼」、「焦慮」等掛鈎,只有9.3%表達幸福。
-
別迷信「同居」能測試關係!研究證實離婚率更高
近年來,婚前同居逐漸成為不少社會上的普遍現象,許多人認為這是測試雙方是否適合婚姻的「必要階段」。然而,美國「家庭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IFS)一項研究可能會衝擊對許多人對同居的美好想像。
-
調查﹕只有11%美國人相信「三位一體」教義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美國基督徒拒絕接受基督教最基本的「三位一體」的教義,引發美國人正逐漸脱離「上帝的真理與生命法則」的影響的擔憂。
-
緬甸地震 敞開的門、施達基金發佈緊急代禱消息
緬甸上週五(28日)中午接連發生兩次強震,首輪為黎克特製7.7級,震央位於緬甸西北實皆省首府實皆市附近,地震波及鄰近多國。在緬甸至少1600人死亡,預期遇難人數將增加,多處建築與橋樑坍塌,多間國際人道組織呼籲為受地震影響的民眾祈禱。
-
香港Island ECC購入著名舊戲院 改造為開放式社區教會
位於北角英皇道423號的新光戲院,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長期被視為北角的一個地標。如今,這座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將重新被賦予生命——國際教會Island ECC宣佈將其作為永久場地,啟動名為「BoldFaith」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