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华人福音运动领袖、中信创办人、大使命中心创办人兼荣誉会长牧者王永信牧师,于1月4日安息主怀,其家人于1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国语浸信会举行安息礼拜,逾500位牧长、信徒及王牧师亲友出席,并有众牧长回顾王牧师的生平。
米城中华基督教会差传牧师冯秉诚,回忆与王牧师的交往时,王牧师给他第一个印象是"大牌牧师"。
他在1991年信主,当时王牧师已是基督教界德高望重的领袖,在他心目中是"高山仰止"的属灵前辈。他第一次见到王牧师是在1997年夏天,已是传道人的他参加在加州圣地亚哥由美国ISI主办的"China97"大型福音聚会。
冯秉诚回想:"记得一次晚堂聚会,由王牧师主讲。没想到,一开讲,他就发脾气:『我费那么多时间、转了好几次飞机才赶到这里,你们却只给我半个小时!半个小时我能讲什么?!』当他讲到快半个小时,大会同工在台下举起一个牌子。这又引发了王牧师的怒气,冲著举牌的人喊道:『把牌子放下!你不要告诉我只有5分钟了!"
他说:"名不虚传的大牌牧师!这是王牧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
举牌的人是大会的副主席。当时,冯秉诚正站在他旁边。其实,牌子上写的,不是"只有5分钟",而是"多讲5分钟"。当他听到王牧师的"训斥"后,脸涨得通红,尴尬地微笑著,没有作任何分辩,就把牌子放下了。
冯秉诚回忆当时的情景:"王牧师尽情地讲道,又呼召会众决志、献身,整个晚上的时间都由他支配了。这已是20年前的事了。王牧师的『霸气』,和美国同工的谦卑,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强调:"后来,我与王牧师不断交往,才明白王牧师在『China97』上的『发飙』,不是因为他是『大牌牧师』,而是因为他胸怀普世,有著要还福音的债的强烈使命感。"
冯秉诚继续数算与王牧师的交往,看到王牧师真实的一面。"1997年10月,我参加了大使命中心举办的『二十一世纪华人福音策略咨询会议』。会议期间,王牧师分别约谈了每一位与会,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同工。在私下,王牧师很谦和。这是我与王牧师面对面接触的开始。接著,我参与了他所主导的一些事工,例如『海外学人培训营』等,开始了和他持续20年的交往,深受启迪和激励。"
冯秉诚也述说了与王牧师相处的趣事:"2000年的一天,王牧师来湾区约我出去吃饭,要我找餐馆。当时,我正在海外神学院学习。平时闭门读书,根本不熟悉湾区的餐馆。我们去『99大华』超市一带,看见一家越南牛肉面馆就进去了。一人吃了一碗牛腩面。我们都觉得味道不错。以后,他几次来湾区,我们都去那家越南面馆吃面,而且都坐在同样的位子上。多年后,王牧师还常常提及此事,开怀大笑。"
在牧养事奉的过程里,王牧师给了冯秉诚很大的支持。
"2001年夏天,我在米城中华基督教会被按立为牧师,王牧师是按牧团的牧师之一。2002年春,我做了腹部手术,王牧师特地来我家看望、安慰。2005年,我出版了《圣经的权威》一书,王牧师答允为书写序。"
"2007年,我所参与的福音机构,因同工在救恩论的神学观点上的分歧,面临难处。王牧师给我很大支持和帮助。他由此更看到持守合一的紧迫性。在他的倡导下,由王永信、王守仁、陈若愚、陈惠文、陈济民、黄子嘉组成的起草小组,拟定了《圣经中救恩的要点》一文,获得世界各地六十多位华人教牧同工的认同和联署,发表在2008年8月号的《大使命双月刊》上。六十几位教牧同工一齐发声,阐明他们对救恩论中的基要观点和非基要观点的区分,迈出了促进华人福音派在救恩真理上合一的一步。"
冯秉诚说,虽然近年没有怎么参与王牧师的事工。但每次到湾区他都会去拜望王牧师,汇报事工、聆听他的教诲。
直至2017年,冯秉诚写完了一本关于反思预定论的书稿,想再次请王牧师审阅并写序。"但我心中有些犹疑,审阅几百页的书稿,对已是92岁高龄的他来说,谈何容易。何况,这还是一本可能引发争议的书呢。但当我提出请求后,他毫不迟疑、爽快地应允了。他对后辈一如既往的提携、扶助,再一次使我感动不已。"
当书稿寄到王牧师的手上,他在电话中清晰、有力的告诉冯秉诚会抓紧看,给他写序。
冯秉诚叹道:"谁曾想,这竟是他在世上对我说的最后的话!请王牧师作序的夙愿,顿时化为泡影。这对我是永远的憾事,永远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