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可尊重而不可接納」的幾個理由

最近社會就「性傾向歧視是否需要立法」引起相當廣泛的討論。在重視「人權」、「平等」、「自由」的香港,不少人認為這樣的一個文明社會應有「包容性」立法保障性少數,但為什麼宗教及家長組織對之抗拒呢﹖ 現時香港法例保障的人士包括性別、殘疾、種族、家庭崗位等歧視問題,為他們在就業、生活上爭取權益。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大力支持將性傾向納入保障範圍內。 但反對者認為同性戀「可尊重而不可接納」,現以殘疾歧視為例,將同性戀社羣的情況與本港真正弱勢社羣的保障作對比,並總結其中的幾個重要理由如下: 1. 殘疾是天生的,沒辦法改變;同性戀亦自稱是天生的,不過專家指出「沒有同性戀基因這回事」,即沒有完全是天生的同性戀,而數據顯示後天因素相當重要,同性戀者比起異性戀者有更大比例在童年時曾遭成人性侵犯、兒童虐待、父母離異等家庭問題。 2. 殘疾是一種個人的遭遇,與道德倫理無關,殘疾社羣的生活方式亦無損個人及社會。而同性戀行為(不是指性傾向)則被所有宗教視為違背道德性的「罪」。雖然宗教人士難以給出標準,但事實亦可見,同性戀的生活方式為個人及社會帶來逆性的後果,包括廣泛助長傳播愛滋病、性病等,同性戀社羣患抑鬱的比率亦相當高,非個人及社會之福。因此尊重殘疾社羣不存在「是否認同」的問題,但尊重同性戀社羣的同時否認其生活方式是完全是有理由的。 3. 近日有反性傾向立法的社會人士提出「性傾向歧視不嚴重」的論調其實是反映了大勢所趨,亦得到近日何秀蘭議員所作的調查數據的支持。據何議員與港大合辦的民調顯示,只有不足1成受訪者認為本港對同性戀者「有相當大的歧視」,絕大部份受訪人士認為歧視程度不高,或完全無歧視。98年一項調查,認為殘疾人士在工作上受到歧視的人有9成、認為他們在社交上缺乏平等機會的亦有8成2相比,性傾向歧視立法的基準仍然相當偏低。 香港在高舉人權、自由的風氣下,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漸漸減少,甚至傳媒輿論出現了向同性戀人士傾斜支持的特別現象。社會普遍支持「出櫃」的人士,如近日藝人歌手黃耀明、何韻詩及議員陳志全的「出櫃」,媒體普遍聲音正面。 4. 雖然「同性戀」不等同「肛交」,但實際上因反對肛交行為而不支持同性戀是有道理的,因為肛交是男男同性戀者基本的性行為,事實上肛交合法化亦是同性戀運動目標之一,在06年,他們更成爭取將肛交合法化年齡由21歲拉前至16歲的青少年,稱肛交是青少年人的「基本人權」。 至於肛交之所以受到社會的禁制,是因為它對個人健康及公共衞生造成相當大的危害,包括直腸癌、失禁、腹瀉、肛裂、細菌入血等,更是傳播愛滋病的主要途徑。因此撇除道德因素,同性戀主要的性生活方式絕對是社會不能接受、特別是家長父母無法向自己的孩子推介的一種性生活的方式,這是同性戀社羣必須接受並尊重的事實。

  • 帶著「重刑犯身分」就職的總統 

    帶著「重刑犯身分」就職的總統 

    川普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被判重罪,帶著「重罪犯烙印」上任的總統。「愛與衝突和睦事工」會長劉哲沛律師從法律和信仰的視角,將川普的經歷與保羅在捆鎖中的福音見證相聯系,強調悔改、更新和恩典在基督信仰中的核心意義。他也指出,無論世人的身份如何,每個人都可以因信靠耶穌基督而被赦罪,成為神的兒女,獲得真正的自由與盼望。

  • 教會是罪人而非罪犯的避難所:福音派領袖支持執法進入教堂

    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政治家和福音派領袖託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新政策。他強調:「教會是罪人的避難所,但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庇護所。如果這些教堂收留了謀殺犯、強奸犯或其他非法進入美國的犯罪分子,那麼政府完全有權力進入並將他們帶走。」

  • 約翰·派博回答:一年的讀經計劃開始了 如何把聖經故事運用於個人生活?

    在最新一期的《問約翰牧師》播客中,約翰·派博牧師探討瞭如何將聖經中的故事運用到個人生活中。

  • 中國家庭教會接收奉獻遭「詐騙罪」指控 引發國內外聯合聲援

    近年來,中國多地家庭教會因接收信徒奉獻被當局以「詐騙罪」名義進行刑事指控。臨汾聖約家園教會成為最新的目標。2024年年底,教會成員、法律界人士及部分北美基督徒領袖聯合發布聲明,表示反對以「詐騙罪」名義迫害教會,呼籲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釋放被捕人員。

  • 韓基總呼籲WEA2025主辦教會停止財務支持 並要求關鍵領導人辭職

    1月17日,韓國基督教總聯合會(Christian Council of Korea,簡稱CCK/韓基總)發表聲明,對計劃於今年10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世界福音派聯盟(WEA)大會提出質疑。該聲明敦促即將承辦WEA2025大會的愛之教會(Sarang Church)將其對WEA的財務支持公開化,並要求負責籌備大會的關鍵人物——WEA副秘書長塞繆爾·蔣牧師(Rev. Samuel Chiang)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