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是社会未来栋梁,青年工作者有效服侍年轻人,需先了解新一代的特质和需要。德萃小学总校长朱子颖强调年轻一代需创造力,突破未来社会的限制;青年工作者重新厘定两代的界线。
朱子颖在接受突破机构访问时,提出新一代需要具创新的视野,迎接未来十至二十年的香港,若要使他们能在未来社会生存,就要从教育著手。
技能和态度迎未来需要
他认为,教育是爱和关心,装备下一代迎向新时代,但现时的教育方法只靠抄书和默书,社会人士讨论教育问题都只关心功课和默书多与少,他质疑这些讨论对下一代如何在时代中生存有何意义?
朱子颖解释,昔日港督麦理浩预见香港在三十年后会成为中英之间的枢纽而推行九年免费教育,装备一代香港人。他假设到2050年届时人口更多资源更少,今天的教育便应该放眼未来,预备孩子面对到时遇上的挑战。
至于下一代,需要学习有三方面:知识,技能,态度。朱子颖指,香港一向的教育侧重知识,但以现时的科技,只要上网搜寻已能提供很多资料,"所以技能、态度更为重要,如公民生身分、社会影响等概念在书本中学不到,所以更加要教。"
概念课程拉阔学生视野
他再指出,2015年联合国制订了17个永续发展目标,他与团队在学校回应这目标,"学生在一年级就要学什么是社会影响,何谓创业精神。"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朱子颖表示,学生在课堂以外,学校可以提供其他概念课程,"我们以午饭时间为界,午饭前学生在课室上课,午饭后则推行一个名为Dreamstarter的项目,由学生自己决定要学什么,十多个学生与老师组成一组,锁定一个他们关心的城市问题,用一年时间想出解决方案。"
该校学生就曾以圆櫈做了一辆单车,从当中学到数学、设计、沟通技巧等。"教育不一定局限于学校和年龄,也一定要在正式的课室、课程和科目的框架之下发生,学到的其实更多。"朱子颖指出,今天的教育沿用三十年前的框架,装备下一代应对三十年后的转变,他质疑这样的教育有多大成效?
创造力突破未来社会的限制
朱子颖一直强调创意的重要,因他认为"有创意才能驱使一个人在有限的资源下找到新的缺口,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他并指,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由75亿增至约97亿,到时新一代的人在社会工作将面对三方而的困难:同事皆是长辈没有上流空间、未来的香港存著许多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全球面对的问题如贫穷水资源等。因此"下一代要运用创意创造新空间,创造新资源。"
对于青年工作者,朱子颖建议他们以新的模式来思考,"以往大家沿用年龄划分世代,父母和青年人是两极,这种描述太简单。"
他更称,新一代是"Z"时代,"当八十后的年轻人成为父亲,他和儿子的喜好可能非常相近,同样喜欢打机看漫画,当两代之间的意识型态相近时,年龄的分野减少代沟收窄,青年工作的对象该是谁呢?以意识型态划分族群再去思考对应的青年工作,效果会好得多。"
最后他亦建议,机构推出社创计划时不是在乎项目是否成功,而是要提供解说及榜样,"要他们转化这经验,即是尝试的过程、碰壁的经验对象为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