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姿园"在田女生合作社计划":述说城市人农耕的趣味

创姿园11月18日在突破中心发布"在田女生合作社计划",分享乡郊与农业故事,香港大学公民社会与治理研究中心戚晓丽进行乡村活化计划有助拓阔人对偏乡的观念;土地教育基金龙子维训练学徒学习蓝染在"好老土农墟"真人示范大屿山的文化产业;自称"野人"的莫皓光20年过著乡郊生活,提倡非物质的快乐。

在田女生合作社计划:分享乡郊与农业故事

生命导向中心暨创姿园助理事工统筹黄咏心姑娘介绍,创姿园是新福事工协会的一个农庄,占地五万平方呎,农友可藉种植以了解植物与生命的关系,产出个人喜爱的蔬果;或透过土地认献计划,接受捐助农夫代为种植,收成后将蔬菜分派到基层人士,让他们品尝健康无害的蔬菜,还可出售农产品;另提供各类生命成长和趣味的工作坊等。

"在田女生合作社计划"自今年8月展开,11月至明年5月期间到不同学校或社区分享乡郊与农业故事、都市人与返乡者走入乡村务农,对于当地人特别是妇女的影响;还有"在田女生"的感想和模拟进食感恩练习等。是次讲座以"环境教育—乡郊、社区与农业"为题,邀请讲员分享让大众更多认识有关议题。

乡村活化计划:拓阔人对偏乡的观念

香港大学公民社会与治理研究中心助理总监戚晓丽指出,2014年进入荔枝窝,根据统计香港有1,000多条乡村,传统乡村700多条,100多条处于极度偏远位置,这些偏乡一直存在,后来被郊野公园包围没有车路到达。

荔枝窝是其中极度偏远的乡村,原本是客家村,70年代末大部分原居民迁离,直至2013年香港大学等非牟利机构进行乡村活化计划,开始有人进入去长住。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大会播放影片介绍荔枝窝的第一位女村长群英姐,她在荔枝窝复耕并售卖农产品,还创立了英记茶庄。此外,还有学员在村庄协助社企、艺术家研究蓝染等。

透过这些故事,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启发人生,在宏观层面上拓宽人们对乡村的看法,让更多的人进入乡间,凝聚成一个社区,发挥各自的能力。

好老土农墟:黄皮啤酒、蓝染呈现大屿乡郊产业

土地教育基金总干事龙子维自称是大屿山村民,他与团体合办了推动在地生产"有种大屿"计划的"好老土农墟"。该计划定期在大屿山梅窝举办,每期都有特色的农产品,还研发了黄皮啤酒,拉近城市与乡郊的关系。此外,还会训练学徒学习蓝染,借此让他们了解村内的状况。

"我们将乡郊产业的故事呈现出来,不单是透过大众媒体,是透过人进入乡村真切地理解所做的有甚么价值。"龙子维希望学徒制造出来的农产品,在农墟向人述说大屿山乡村的故事,并出版《大屿食通信》,介绍每期的农产品,人物故事等。

野人的乡郊生活:提倡非物质的快乐

自然脉络总干事莫皓光自称为"野人",有一段时间住在鸡岭村,他分享了一个趣事,半夜有贼经过他的村屋偷窃却没有损失,笑言因为自己穷,没有东西可以被偷,藉趣事他提倡非物质的快乐。

"野人"大学毕业后开始住在乡郊学习耕田,2014年搬去亚公田村。他指出:"现代人住乡郊不等于过乡村生活,屋企有冷气、5G网络。几年前推行了实习生计划,分享自己生活也让有兴趣的人体验乡村生活。在荒废的乡村一齐想方法解决问题,修建厕所、修桥补路,发觉他们都喜欢这种生活。"这个计划为期3个月,每周一至周四,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一起耕种、劈柴和煮食等。

他的家里没有电视,孩子们喜欢户外活动,并指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快就能释放自己的本能,让自己舒适地适应大自然环境,对蚊虫等事物有更多的体验。对于许多人来说,乡间的生活充满了浪漫,而对他来说,这是他20多年来享受的乡郊生活。

未来城乡界线模糊:生活模式变得多种演绎

对于本报提问,特区政府的城市规划伸延至乡郊,如明日大屿及北都会同时推进,促使田舍活动带来甚么影响?

莫皓光(野人)回应时指出,政府决策代表大多数市民,他个人继续默默耕耘做撒种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乡郊,以致政府日后提出来的政策,整个社会气氛都会不同,环保不应该是少数,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素质。

戚晓丽表示,政府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乡郊计划,以前的做法是将整个乡郊覆盖,未来则是城乡融合,多一些结合环保元素,使城乡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可能出现另一种生活模式。她自称为城市人,但做了20年的乡村工作仍然未肯搬入村落,预计将来可能会有更多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模式。

"大屿山村民"龙子维观察,多了年轻人搬入离岛居住,大屿山、坪洲、长洲,乡郊生活模式变得多种演绎,耕田、艺术创作等一班人持续地实践理念。他认为纵使政府将乡郊发展城市仍然留有很多空间给人,例如明日大屿公路建设完善,可能多了人进入去,恢复耕种连带田主也受惠。

  • 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拉里·桑格宣布成为基督徒

    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拉里·桑格宣布成为基督徒

    维基百科(Wikipedia)联合创始人、哲学博士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上周(2月5日)在个人博客上透露,他已经成为基督徒——并且附带一篇长达40页的见证"论文",讲述了他从怀疑主义走向基督信仰的旅程。

  • 全球领导力峰会"轮椅上的画家"琼妮:人生有比走路更重要的!

    "全球领导力峰会"中文峰会2月8日在香港举行 ,其中播放了"轮椅上的画家"琼妮·厄尔克森·塔达(Joni Eareckson Tada)分享自身的经历的录像,强调让神的刚强代替她的软弱。

  • 尼克·胡哲将在NRB大会举办"NickV内圈聚会" 分享传福音与AI应用

    2025年NRB(国际基督教媒体大会)期间,全球知名布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将举办"Nick V内圈聚会"(NickV Inner Circle Gathering),向与会者分享他在2024年如何向超过6700万人传福音的经历,并探讨人工智能(AI)如何帮助基督徒更广泛地传播福音。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趋势

    多数基督徒的视角往往局限于自身所处的教会和周围环境,因而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尔神学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报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延续了2024年的积极态势,还为全球基督徒带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观察 梁丽桥盼为复兴英国基督教艺术出力

    梁丽桥,一位自小热爱水彩画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创作不仅是表达内心世界的媒介,更是与神建立深厚关系的桥梁。在过程中因著一次车祸"生死10秒之间"醒悟神的眷佑决意以艺术传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国对艺术传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