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適逢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週年,香港崇基神學院3月份推出三輯神學對話視頻,主題為「我們眼中的《尼西亞信經》」共有三集,題目分別為:本性相同、咒詛、君士坦丁大帝,邀得兩位正副院長——葉菁華教授、白德培牧師及任卓賢教授就《尼西亞信經》談論當中的歷史當代反思。
《尼西亞信經》全稱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歷經325年尼西亞會議與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兩次重要會議而形成。會議核心爭議在於基督神性問題:亞流派主張「聖子低於聖父」的從屬論,認為聖子是被造的;正統派則堅持「聖子與聖父同質」。
這場辯論不僅關乎神學理論,更涉及救恩實效性——若基督非完全的神,人類救贖便失去保證。幸而會議最終得確立「聖子與聖父同質」教義,從此奠下基督教核心教義基礎,將亞流派判為異端。
咒詛亞流異端:是否有必要?
當中特別的是,第一次尼西亞會議定立的《尼西亞信經》附有四篇反對亞流派異端的詛咒文,更以大公教會、整個教會的名義對亞流異端發出嚴厲的咒詛,引起三位學者討論:是否需要以此「戰鬥狀態」來應對?
葉菁華教授認為「這情況是悲劇的,也需要的」,如果不強烈劃清界線,則:「現在並不是討論一些枝節的問題,而是討論基督信仰中對於耶穌基督是誰的問題,討論祂與聖父的關係,以及我們的崇拜對象。假如沒有清楚地作出界定的時候,最終我們怎樣理解我們所敬拜的那一位?我們怎麼理解耶穌基督?以及怎樣理解那位帶來救恩的耶穌基督?」我們將如何理解所敬拜的那一位?如何理解帶來救恩的耶穌基督?祂是否完全的神?」他認為這不純粹知識上的問題,更是存在性問題,與基督論和拯救論信仰生命和得救息息相關,所以無可避免需要定立界線。
至於究竟是否需要發出詛咒,他認為這幾乎無可避免:「即使不算那些詛咒,其實信經在肯定一些東西的同時,就已經排除了另外一些東西。所以是沒有辦法的,這是會發生的事情,我基本上很同意。」
白培德牧師則從教會合一運動的角度補充,表示「合一避免不了要定立界線」。他以20世紀60至70年代的南非種族主義為例,當時的教會合一運動明確反對種族隔離政策。該運動表明立場拒絕與那些維持種族主義教會制度的信徒進行教會合一,也不與他們共同領受聖餐,這顯示教會必須在某些原則性問題上劃清界線。「需要有立場來表示,有些是我們不接受的。」
謹慎使用「異端」一詞
葉菁華教授又認為,異端往往對信仰某些重點充滿熱情,如亞流主義就著重上帝聖父的獨一性,因此無法接受聖子能與聖父同等:「所謂的『異端』其實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要隨便使用『咒詛』等字眼,但定立界線是必要的。」
他又順帶提醒教會必須謹慎使用「異端」一詞。在基督宗教過往的歷史中,一出現「異端」隨之而來的就是流血衝突,往往會帶來痛苦和迫害。有些教會只因對方的信仰表述跟以往傳統不同,就將之標籤為異端。他建議在一些情況下,稱之為「非正統」(heterodox) 較用「異端」(heresy)更為合適。
基督教即有多元表述 亦要維繫信仰界限
任卓賢教授又引用德國神學家包爾(Ferdinand Christian Baur)在其著作《早期基督教的正統與異端》中所提出爭議性觀點,認為最原始基督教中正統與其他異端是同期興起的,「正統」僅是眾多派別之一。
葉菁華教授對此並不認同:「初期基督教確實存在多樣化表述,但這些差異始終圍繞著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蹟及其與人類的關係。」他指,這種多元性並非毫無限制,以致除了拿撒勒人耶穌之外還能有另一位基督。
四福音書的正典化過程正是最佳例證——雖然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福音對基督的記載各有側重,但它們共同構成了信仰核心,而其他未被納入正典的福音書則被排除在外,「所以《聖經》本身正是在表達那種既有多元性又有規範性的情況,它會排除一些不相關的書卷,所以回到《尼西亞信經》的討論,這信經可能進一步立一條更清晰的界線。」
白培德牧師認同並指,在當代教會實踐中,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保持「多元中的合一」這美德,同時維繫必要的信仰界限。這要求我們既持守核心真理,又對不同表述保持開放態度;既清楚自己的立場,又承認認知有限,執行方式需要更多智慧與恩典。
葉菁華教授總結而言,教會在維護信仰核心的同時,應以更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神學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