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适逢尼西亚大公会议1700周年,香港崇基神学院3月份推出三辑神学对话视频,主题为"我们眼中的《尼西亚信经》"共有三集,题目分别为:本性相同、咒诅、君士坦丁大帝,邀得两位正副院长——叶菁华教授、白德培牧师及任卓贤教授就《尼西亚信经》谈论当中的历史当代反思。
《尼西亚信经》全称为"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历经325年尼西亚会议与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两次重要会议而形成。会议核心争议在于基督神性问题:亚流派主张"圣子低于圣父"的从属论,认为圣子是被造的;正统派则坚持"圣子与圣父同质"。
这场辩论不仅关乎神学理论,更涉及救恩实效性——若基督非完全的神,人类救赎便失去保证。幸而会议最终得确立"圣子与圣父同质"教义,从此奠下基督教核心教义基础,将亚流派判为异端。
咒诅亚流异端:是否有必要?
当中特别的是,第一次尼西亚会议定立的《尼西亚信经》附有四篇反对亚流派异端的诅咒文,更以大公教会、整个教会的名义对亚流异端发出严厉的咒诅,引起三位学者讨论:是否需要以此"战斗状态"来应对?
叶菁华教授认为「这情况是悲剧的,也需要的」,如果不强烈划清界线,则:「现在并不是讨论一些枝节的问题,而是讨论基督信仰中对于耶稣基督是谁的问题,讨论祂与圣父的关系,以及我们的崇拜对象。假如没有清楚地作出界定的时候,最终我们怎样理解我们所敬拜的那一位?我们怎么理解耶稣基督?以及怎样理解那位带来救恩的耶稣基督?」我们将如何理解所敬拜的那一位?如何理解带来救恩的耶稣基督?祂是否完全的神?」他认为这不纯粹知识上的问题,更是存在性问题,与基督论和拯救论信仰生命和得救息息相关,所以无可避免需要定立界线。
至于究竟是否需要发出诅咒,他认为这几乎无可避免:"即使不算那些诅咒,其实信经在肯定一些东西的同时,就已经排除了另外一些东西。所以是没有办法的,这是会发生的事情,我基本上很同意。"
白培德牧师则从教会合一运动的角度补充,表示"合一避免不了要定立界线"。他以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南非种族主义为例,当时的教会合一运动明确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该运动表明立场拒绝与那些维持种族主义教会制度的信徒进行教会合一,也不与他们共同领受圣餐,这显示教会必须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划清界线。"需要有立场来表示,有些是我们不接受的。"
谨慎使用"异端"一词
叶菁华教授又认为,异端往往对信仰某些重点充满热情,如亚流主义就著重上帝圣父的独一性,因此无法接受圣子能与圣父同等:"所谓的『异端』其实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要随便使用『咒诅』等字眼,但定立界线是必要的。"
他又顺带提醒教会必须谨慎使用"异端"一词。在基督宗教过往的历史中,一出现"异端"随之而来的就是流血冲突,往往会带来痛苦和迫害。有些教会只因对方的信仰表述跟以往传统不同,就将之标签为异端。他建议在一些情况下,称之为"非正统"(heterodox) 较用"异端"(heresy)更为合适。
基督教即有多元表述 亦要维系信仰界限
任卓贤教授又引用德国神学家包尔(Ferdinand Christian Baur)在其著作《早期基督教的正统与异端》中所提出争议性观点,认为最原始基督教中正统与其他异端是同期兴起的,"正统"仅是众多派别之一。
叶菁华教授对此并不认同:"初期基督教确实存在多样化表述,但这些差异始终围绕著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他指,这种多元性并非毫无限制,以致除了拿撒勒人耶稣之外还能有另一位基督。
四福音书的正典化过程正是最佳例证——虽然马太、马可、路加、约翰福音对基督的记载各有侧重,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信仰核心,而其他未被纳入正典的福音书则被排除在外,"所以《圣经》本身正是在表达那种既有多元性又有规范性的情况,它会排除一些不相关的书卷,所以回到《尼西亚信经》的讨论,这信经可能进一步立一条更清晰的界线。"
白培德牧师认同并指,在当代教会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多元中的合一"这美德,同时维系必要的信仰界限。这要求我们既持守核心真理,又对不同表述保持开放态度;既清楚自己的立场,又承认认知有限,执行方式需要更多智慧与恩典。
叶菁华教授总结而言,教会在维护信仰核心的同时,应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神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