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無邊界 甘浩望神父服侍香港基層40年

合一無邊界 甘浩望神父服侍香港基層40年
合一無邊界 甘浩望神父服侍香港基層40年

香港政府公佈2017年10 至12 月本港失業率由3% 跌至2.9%,有學者認為雖然失業率有改善,但只涉及地產業及地基上蓋工程的建造業,大部分基層市民生活仍艱苦,受到社會的忽視。

人稱「甘仔」的甘浩望神父接受《明周文化》專訪時服侍香港基層40年。他26歲從意大利來港, 幫助過社會無數的邊緣人士,替他們爭取公義。從七十年代幫助油麻地避風塘艇户上岸,至主權移交後為無證兒童爭取居留權,又曾多次絕食,要求北京政府釋放八十年代為營救大陸內民運人士而被判囚十年的香港社運人士劉山青等,成為香港社運歷史的一個標誌性人物,事蹟亦被導演許鞍華拍成電影《千言萬語》,由黃秋生飾演他的角色。

甘神父自言是露宿者,常在深水埗通州街出沒。他每兩星期探望無家者朋友,這班人很少人關心很冷清。有一次,他到通州街的天橋下,那裡圍坐著一羣露宿者,其中一個遠遠看見他向他求救。

甘神父説:「那個人又啤酒又煙仔,問他為甚麼?他説想快些到下面,叫我幫他求天主打救。我告訴他,你有耶穌嘛,可以為自己祈禱,你要靠你自己,耶穌也是無家可歸者,與你同在呀!」

他覺得「在這地區,有天主教學生組織來幫忙,關心他們,派衣服、食物,但他們要覺得自己有尊嚴,要起來爭取自己命運」。他定期到通州街天橋底開大會,幫助露宿者向房屋署爭取上樓,遞交申請名單。

不論是六十年代的艇户、內地出生兒童爭取居留權事件、新界東北、菜園村、佔領中環等,只要有抗爭就會看見他的身影。每次抗爭好像都有一首歌,把別人的故事記下。「我創作了一首歌叫《左右》,期望建設一個沒有邊界、監獄、死人、敵人、核能的國家。」他自稱自己是國際主義者:「我們的愛和關懷不應該分國籍、種族、性別、地域、宗教,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基本人權。」

年輕的甘神父在意大利修院唸書,看見較貧窮的南方居民湧到較富裕的意大利北方,飽受歧視,長期失業,於是毅然脱下神父袍,為那些流離失所的南方人爭取房屋和工作。即使被法西斯青年用鐵棍攻擊,被趕出工作的堂區,他在所不惜。他的母親還罵他:「你們毛派時常都是這樣,搞甚麼革命?」但他心裡相信,應該做的還是要堅持下去。

二千年後,他到江門、徐州、台山長時間宣教,直到忽然被禁足踏入中國大陸。直至今天,他仍沒法遺忘雨傘運動時,被控在旺角騷亂判囚的七人。傘運至今四年,他堅持每星期開一場彌撒,至今一百七十場。他覺得,一直以來最讓他心寒的不是政治立場,而是人心。他説:「耶穌説,要寬恕人七十個七次。他可以很容易寬恕別人,但很難明白弱者對弱者的無視。我希望透過爭取權益改變人心。」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