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目》杂志近日刊登王星然影评《挪亚方舟》(简称《挪亚》)的文章,深入探讨这部充满争议的史诗巨制究竟是一无是处的大烂片?还是有思想深度的佳作?
《挪亚》不少细节与圣经有明显出入而冒犯很多牧者与信徒。但王星然却不以为然,并反问道:"为什么基督徒认为好莱坞应该拍一部让我们爽的电影?"
在他看来,整部作品其实有许多很深刻的思想,是值得信徒花点时间来讨论的。甚至在某种层面上讲,这部能引起一定信仰反思的电影竟出自非基督徒导演之手,还是多少要给点掌声鼓励的。
人人都是罪人,挪亚也不例外
王星然分享戏中令他震撼无比的一幕情节。"挪亚潜入敌人的世界,观众藉著他的眼睛,看见什么叫作《创世记》第6章里所描述的『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导演戴伦把那个弱肉强食,你争我夺的人类社会,拍得很露骨,很有说服力……忽然间,其中一个作恶的人回过头来,挪亚吓得倒抽一口凉气,上帝让他看见那个作恶的人竟是他自己!"
在他看来,导演想藉这一幕传达:所有的人都罪恶淊天,天理难容,甚至包括挪亚自己。因此,上帝毁灭这个恶贯满恶盈的世界,绝对是一场公义的审判。
电影中的挪亚很清楚:"上帝之所以拣选他,非因他道德完美,乃是有任务要给他──保护整艘船的动物,在新时代来临时生命得以延续,而当使命完成,挪亚一家就可以养老以终了,他们也不会有后代,到时人类一族就按著上帝的公义审判全都死光,罪的工价乃是死!"
电影里的挪亚压抑、愤怒、不安,看起来就像是个有躁郁症的病人。他指出,挪亚方舟从来就不是某些儿童主日学所描绘的"卡娃伊"动物园,它也绝非快乐逍遥的加勒比海爱之船七日游。
挪亚面对的是空前绝后的种族灭绝和大屠杀,一整个世代就要在他眼前消失,其内心之巨大冲击是一般人无法想像的,这给了导演一个尽情发挥操作的空间。
影片中的挪亚之"冒犯"
挪亚遭到家人的不满、抱怨与指责。家人批评挪亚铁石心肠,"只要扔一根绳子到船外,就可以救几条将要溺毙的生命,为什么狠心见死不救?"这抗议声似乎合情合理,反倒显得上帝冷酷无情。
家人也很不理解既然上帝拯救挪亚一家人,为何还让他们在洪水后,绝子绝孙含恨而终?王星然评论说,从人的角度来看,都觉得自己挺不错的、配活著、配得救,子孙延绵不绝,挪亚家人的想法。
"但电影里的挪亚有不同的看见,他知道所有人都得罪了上帝,没有人配活著,洪水审判的时刻到了!圣洁公义的上帝怎能容忍罪恶继续蔓延?"他说。
因此儿子媳妇与挪亚敌对,连妻子也不理解他。可见挪亚为了"顺服上帝",成就上帝的"义",付上很大的代价。
电影也为圣经没有记载的部份提供了一个无限想像的空间:活到九百多岁的挪亚为何只生了三个儿子?为什么除了闪、含、雅弗,洪水后挪亚再无子嗣?是因为妻子与他交恶从此形同陌路吗?还是儿女们让他太失望,所幸不生了?为什么洪水后的挪亚赤身醉酒?他们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内心有太多的痛苦和纠结,家中无人可倾诉吗?
电影里挪亚的「义行」不仅冒犯了他的家人,更直接冒犯了买票进场的基督徒。「在戏院里,看到一个十分陌生的挪亚,为了成就上帝的『义』」,为了让人类一族彻底灭绝,竟然疯狂到要去杀婴,义人与丧心病狂只一线之隔?虽然,剧情安排最后挪亚放下了屠刀,选择了爱与怜恤,但这场痛苦挣扎的天人交战,究竟是太扯太反动的剧情?还是合理的其情可悯?这实在让观众伤透了脑筋。」他说。
王星然进一步表示,很多人心中对圣经伟人早有定见,其优质形像不容污蔑,习惯性地把圣经人物看得太过简单平面化,"仿佛圣徒在信仰上从来不挣扎,心理从来不冲突,成长过程从来没缺陷,都不会和家人有矛盾,他们总是家庭和乐,美满健康的典范。"
因此,对他而言,《挪亚》注定成为冒犯基督徒的电影,不单是因为这部电影部分情节与圣经记载有所出入,更是因为导演和编剧在他们的狂野想像中,"把圣经里的信心伟人拉下宝座,变成了会痛苦挣扎,会误判情势,有血有肉的凡人。"
《挪亚》最大遗憾与值得喝彩之处
王星然引经据典表示,圣经提到挪亚的"义",有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他"与神同行",挪亚与上帝有很亲密的关系,"他的义是一种来自关系的义"。
但令他遗憾的是,导演对挪亚与上帝亲密关系的部分毫无发挥,"上帝在整部电影里是一个很糢糊的概念,祂远离尘世,不发一语,只透过梦向人说话,祂的存在十分单薄,我认为这是全剧最大的遗憾。"
不过让他庆幸的是,"电影里的挪亚很清楚自己是罪人,导演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道德高超的完人,挪亚得救非因道德上的义,不是因为他积了善行配得救赎,这样的处理值得喝釆。"
镜头下的挪亚,一方面对于彰显上帝的公义是那样的热心,几乎到了疯狂徧执的地步;但另一方面,在面临大义灭亲的天人交战时,他痛苦地向上帝双手一摊,承认无能为力。
这也与导演对"义"的理解不谋而合:"义就是公义与怜悯的完美平衡,当人想要坚持秉行绝对的义,必然带来无尽的痛苦。"
面对公义,怎能谈怜悯?王星然表示这是千古难题,对挪亚而言太沉重。然而矛盾的是,"冰冷而严峻的公义,若没有怜悯与慈爱的平衡,就无法真正成就上帝的义。"在他看来,一个非基督徒导演,能有这种体会和见识,值得给他拍拍手。
最后,王星然总结说,古往今来,只有耶稣才真正地成就了上帝的义,慈爱与公义看似形同水火,却能在恩典的十字架上完美交会。
他还说,"基督受难成就神的义,比起戴伦导演的挪亚挣扎杀婴更加疯狂、更加荒谬,其惊人的程度何止千万倍?"希望在受难节期看《挪亚》这部电影,能再次思考那为自己在十架上受苦的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