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升牧師:基督徒如何合宜看待川普和白宮信仰辦公室

孫東升牧師:基督徒如何合宜看待川普和白宮信仰辦公室

近日,華人牧者孫東升在其針對川普和“白宮信仰辦公室”的評論中提醒基督徒要有合宜的看法,他提醒道:“基督信仰從來不是靠國家權力推動的,教會的復興是依靠信徒忠心地持守聖經真理。”

2020年以來美國宗教生活的五大顯著變化

皮尤研究中心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對美國社會的健康、工作、科技和宗教四個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宗教生活經歷了五大關鍵變化,對教會和信徒至今仍有影響。

2020年以來美國宗教生活的五大顯著變化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呼籲推動貿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國宗教自由狀況

在2025年2月4日舉行的國際宗教自由峯會(IRF Summit)上,關於如何通過結合貿易與人權議題,改善國際宗教自由狀況的討論成為一場分會的重點。這場分會討論了美國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貿易槓桿,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別關注國」(CPC),改善宗教自由狀況。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呼籲推動貿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國宗教自由狀況

特朗普宣佈成立宗教自由委員會,誓言打擊反基督教偏見

在華盛頓希爾頓酒店舉行的第73屆全國祈禱早餐會上,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佈將成立一個新的宗教自由委員會,致力於打擊聯邦政府中的「反基督教偏見」。

特朗普宣佈成立宗教自由委員會,誓言打擊反基督教偏見
  • 美國副總統萬斯:宗教自由乃信仰的基石

    美國副總統萬斯:宗教自由乃信仰的基石

    在2025年國際宗教自由峯會(IRF Summit 2025)上,美國副總統J.D.萬斯發表演講,強調宗教自由是美國立國的基石,並引用開國元勛與基督教教父的話語,闡述宗教自由的根源與重要性。

  • 教會是罪人而非罪犯的避難所:福音派領袖支持執法進入教堂

    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政治家和福音派領袖託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新政策。他強調:「教會是罪人的避難所,但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庇護所。如果這些教堂收留了謀殺犯、強奸犯或其他非法進入美國的犯罪分子,那麼政府完全有權力進入並將他們帶走。」

  • 中國家庭教會接收奉獻遭「詐騙罪」指控 引發國內外聯合聲援

    近年來,中國多地家庭教會因接收信徒奉獻被當局以「詐騙罪」名義進行刑事指控。臨汾聖約家園教會成為最新的目標。2024年年底,教會成員、法律界人士及部分北美基督徒領袖聯合發布聲明,表示反對以「詐騙罪」名義迫害教會,呼籲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釋放被捕人員。

  •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度再創新低,僅有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牧師擁有非常高的誠實和道德標準。儘管如此,牧師仍然位列23個受調查職業的前半段,排名第10。護士(79%)、小學教師(61%)是美國人高度評價的職業;電視記者、國會議員及説客被認為是誠實和道德標準最低的職業。

  • 美國福音派領袖敦促特朗普保留難民安置計劃

    包括對華援助協會在內,美國一些著名的福音派組織於1月14日發布聲明,呼籲唐納德·特朗普在上任後保留國家難民安置計劃。這些團體懇請特朗普將下一個財年的難民接收上限設定為至少50,000人,與他此前任期第一年的標準一致。

  • 全球基督徒救援組織發布《紅色名單》年度迫害報告

    「全球基督徒救援組織」(Global Christian Relief, GCR)發布了其首份迫害報告,指出在五個關鍵類別中迫害基督徒最嚴重的五個國家。

更多
  • 美墨邊境天主教領袖攜手應對移民挑戰:呼籲正義與尊嚴

    美墨邊境天主教領袖攜手應對移民挑戰:呼籲正義與尊嚴

    面對唐納德·特朗普即將上任,並承諾在未來四年內大規模驅逐移民的威脅,美墨邊境的天主教領袖正積極準備應對可能的嚴厲移民政策,力求在困境中守護移民的尊嚴與信心。

  • 吉米·卡特如何促成美國宗教右派的崛起

    吉米·卡特如何促成美國宗教右派的崛起

    在已故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眾多評價中,人們提到他為社會正義、和平與人道主義所作的貢獻。然而,在他短暫的單屆總統任期內,卡特無意間促成了美國歷史上最持久的政治運動之一——宗教右派的崛起,這或許是他最具影響力的政治遺產。

  • 致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一封信:喜悦中的祈禱呼喚

    致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一封信:喜悦中的祈禱呼喚

    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教育工作者蘇湖港近日寫信給基督日報,表示他對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關於講祈禱重新帶回公立學校的支持。他強調了美國教育系統在失去祈禱後的靈性空洞、道德滑坡、家庭和社會影響,以及心理健康危機。通過反思歷史,他非常支持將祈禱重新引入學校,以恢復教育的道德與靈魂塑造功能,並幫助學生應對社會和心理挑戰。

  • Yang Fenggang

    華人學者從社會學角度講論「公共神學」:解讀傳統、參與社會、追求共善

    「公共神學」涉及基督徒在公共領域中的神學思考與實踐。近日,知名社會學教授楊鳳崗在《尼哥底母真理追尋會》上發表講論時提及他從社會學角度對這一話題的思考與見解,並表示對「公共神學」的探討可以幫助教會、牧者參與公共事務,提供思考與啟發。

  • 最新調查:不到一半的美國人在聖誕節參加教會活動

    最新調查:不到一半的美國人在聖誕節參加教會活動

    在聖誕節期間,教會通常會為更多的羣眾做準備。進入十二月,美國人開始計劃他們的聖誕節活動,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他們通常會在節日期間參加教會活動。

  • 新報告發現拜登政府針對基督教學院

    新報告發現拜登政府針對基督教學院

    一份來自美國原則項目(American Principles Project,APP)的報告發現,儘管基督教大學和職業學校只佔美國學生總數的不到10%,拜登政府卻對這些機構進行了大部分的執法行動。

  • 巴西最高法院允許在公共建築物內展示十字架和宗教符號

    巴西最高法院允許在公共建築物內展示十字架和宗教符號

    巴西聯邦最高法院近日一致裁定,允許在公共建築物內展示宗教符號,指出這些符號的展示與該國的世俗原則並不衝突。

  • 加拿大多倫多市宣佈12月為「基督教遺產月」 曾被譽為「教堂之城」

    加拿大多倫多市宣佈12月為「基督教遺產月」 曾被譽為「教堂之城」

    加拿大多倫多市曾在1893年以「教堂之城」而聞名,當時市中心區域內有90座教堂建築。如今,這座城市已發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都市,擁有不同的信仰和信仰體系。儘管如今只有不到一半的市民認同基督教,近期的一項新倡議突出了基督教對這座城市的歷史和當代重要性,促使多倫多市議會宣佈12月為「基督教遺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