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耶穌的女門徒》:偽經x女權主義超人想像

電影《耶穌的女門徒》:偽經x女權主義超人想像
電影《耶穌的女門徒》:偽經x女權主義超人想像

今年有不少基督教題材影片,其中《耶穌的女門徒》(Mary Magdalene,另譯為《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受難日前夕(3月29日)上演,此片為荷里活基督教題材傳記片。

電影以《聖經》耶穌與門徒的互動及十字架為骨幹,去刻劃出一個堅強睿智的女門徒,稱她為「史上最受誤解的《聖經》人物之一」,充滿女性主義的氣場,幾成讓女性抬頭的「逆權大狀」。

電影講述抹大拉的馬利亞是一位被七個鬼附的女人,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成為家族的辱恥,在聽到耶穌的講道後,她決意擺脱一切枷鎖,無視世俗的冷眼,不惜離開守舊的家人加入耶穌與門徒的傳道行列,直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仍跟隨而至,更親眼見到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並且是第一個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人。

諾斯底異端 《抹大拉馬利亞福音》無限想像

不過鮮有影評提及,電影故事實質是擴闊了偽經《抹大拉馬利亞福音》無限想像。《抹大拉馬利亞福音》於公元120年為諾斯底信徒所寫,1896年在開羅市集被德國學者發現,內裡充滿了基督教死敵諾斯底異端的色彩。描述抹大拉瑪利亞在耶穌復活後,門徒看見耶穌顯現及被差派向全世界宣揚福音,恐懼被羅馬人殺掉。

在該作品中有不少抹大拉馬利亞與門徒的對話,都顯明她比起眾門徒更明白耶穌神秘意旨,並且由於主特別的寵愛,獨獨指示她不為人知的奧秘,她因而被門徒所妒忌。她儼然比所有門徒更有勇氣,描述她「站起來安撫眾人」,勸勉門徒「別沉溺在傷感和疑惑中……讓我們頌揚祂的偉大吧!」有趣的是,《抹大拉馬利亞福音》中甚至出現「歧視女人」的字眼,與《耶穌的女門徒》女性充權色彩不謀而合。

由於以《聖經》包裝、偽經為實,電影中對故事主角的刻劃變得相當「反正統」:

耶穌:軟弱無力的情感的依附者﹖

《聖經》記載禱告是耶穌能力的泉源,約翰福音2:24:「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但電影似乎將耶穌描繪為一個情感的依附者。當祂面對十字架苦路、耶路撒冷漸黑暗,則被刻劃為軟弱無力的人,夜訪馬利亞哭訴累至伏在她腳下。由於故事主角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為突顯她在片中「宗徒中的宗徒」的形象,電影中將耶穌説的話巧妙改寫,變成「像一粒芥子,女人拿去園子不斷長大讓天上飛鳥在枝上」。她被塑造成為「突破時代者」,在海邊為婦女們施浸,更帶領羣雌成為一代福音戰士。

十二門徒:執迷不悟的抗暴者﹖

鑑於當時代的政治背景,猶太百姓情緒都趨向耶穌能帶領羣眾救國,《聖經》只提到門徒中的奮鋭黨的西門有反政府組織的背景。電影中,十二門徒都變成一羣密謀推翻羅馬帝國政權的起義者。他們執迷不悟堅持抗暴者,唯獨抹大拉的馬利亞頭腦清醒、心靈與耶穌最貼近。

到電影尾聲,抹大拉的馬利亞向門徒見證主耶穌復活,卻被多番質疑,並與她爭論天國的真義。彼得堅持耶穌再來為他完成政治理想的天國,質疑何馬利亞被耶穌揀選帶來這信息,是個頑固及嫉妒份子。但馬利亞屬靈睿智凌駕眾門徒,只有她參透「天國不能透過衝突來建立,亦非透過對抗來毀滅,是透過關愛行善、寬恕來建立」,結果與門徒分道揚鑣,她則單獨回到復活的耶穌身邊。

對抹大拉的馬利亞可信的真實形象記載於《聖經》身上曾住著七隻鬼,耶穌幫她驅魔後她成為耶穌的跟隨者。她常與其他跟隨耶穌的婦女們在一起 (而非與耶穌的門徒日以繼夜在一起)。耶穌釘十架時,她與其他婦女跟隨在十字架下目睹他受難經過,而耶穌死後,她在墳墓旁熱切地為他而哭,是第一位見到復活後的耶穌的見證者。

按羅馬禮儀年曆,7月22日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紀念日,但自2016年起,教宗方濟各貝頒佈法令,提升該日為「慶日」,將她與其他宗徒地位同等成為「宗徒中的宗徒」,正是紀念她對耶穌熱切的愛,以及肯定她為復活的第一位目擊者,亦是要喚起公眾關注婦女在教會和社會的角色。

總括而言,《耶穌的女門徒》為觀眾豐富了對抹大拉馬利亞的超人想像,生動地刻劃出偽經裡的馬利亞,可説是瞭解基督教歷史初期諾斯底偽經經典的好題材。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