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荣义老师 (台湾浸信会神学院专任老师)
(编按:台湾浸信会神学院江荣义老师把过去在西非南非向黑人和印度人二十多年的宣教经历用文字来表达出来,甚盼望有机会参与普世宣教的文字宣教工作,更希望能够在华人教会当中兴起更多年轻一代的宣教勇士,如同老兵训练新兵,鼓励他们踏上宣教之路,赢得万民,归向基督的国度。)
第一部分 宣教历程
生 活 篇
1. 宣教蜜月期──初到贵境学途
1983年,我和荣义被国际事工差会派往西非利比里亚的乡村开拓事工,凭信心顺服神对工场的安排,靠主恩去适应乡村丛林的生活。
在工场首期四年的事奉,可以说是蜜月期,因为觉得一切事物十分新鲜,我们以好奇和兴奋的心态去学习。每个已婚的人都能体会新婚蜜月期,婚后第一年的生活虽然甜蜜,但亦是最难适应、最多挣扎的,甚至经常吵架。可是随后会渐入佳境,这是急不来的。宣教士新兵在适应初期虽然承受若干痛苦,但是要存著坚毅不屈的信心与屡败屡战的精神,犹如我们小时候玩的不倒翁,无论它怎样被打倒,都能再次挺起来。这令我想起保罗说:"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出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并不是出于我们。"我们靠著这"莫大的能力",就是圣灵的能力和神的爱,不住得到激励,勇敢面对挑战。
一、搬家的学习
我们婚后头五年,在新加坡、英国及赖比瑞亚共搬家二十多次,特别在英国受训那一年,有了身孕,仍搬家十多次(暑期每周搬家一次),经常拖著行李,穿梭于等候地铁和公共汽车的人群中。虽已事隔二十多年,却记忆犹新。到了赖比瑞亚也搬家五次,对一个新婚妇女来说,最重要是有一个安定的家。然而在搬家或居无定所的境况中,神教导我学习了很珍贵的功课。
1. 随处是老家
每搬到一个新地方,虽然不确实知道会住多久,但是总要安顿下来,好作为我们的居所。每次搬家,神教导我学习与当地人认同,不但以暂居之地为"家",还以身边的人为"家人",要爱他们,服侍他们,并且学习了解和融入他们的文化风俗,欣赏他们的美德和独特之处。要有这种心态,才可以安心住下来,产生归属感。虽然我们的背景和文化,甚至语言,对融入异族的生活有所限制,但爱心可以补足。我们把异国异族看为吾国吾族,以爱与他们认同,以那地为家,就能随遇而安,安居在简朴得近乎原始的丛林中。惟有这样才可以欢喜快乐的事奉主,服侍当地人。正因为我们爱他们,便除掉了隔膜,赢得他们的爱、接纳和认同,增进彼此相交。
2. 这世界非我家
不住搬家令我有另一方面的体会:这世界非我家,要心系永存的天家。希伯来书十一章13至16节引起我心中共鸣,经文说:"……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这使我想起了第一集《青年圣歌》"这世界非我家":
这世界非我家,我无一定住处,我积财宝在天,时刻仰望我主,天门为我大开,天使呼召迎迓,故我不再贪爱这世界为我家。
神教导我领悟在世寄居如客旅的生活真谛,对永存天家的渴望,以致不留恋地上短暂的家。有时候回到香港,参观朋友的新居,看见他们劳苦多年、积蓄下来所买的豪宅,布置华丽,宽敞舒适,而且背山面海,视野一望无际,叫客人羡慕不已。我却是有阿Q精神,自言自语:"神为我在天上所预备的居所比这里更美,是永不衰败的,有一天我住进那永远的家乡天城,不再搬家。"近年来,年纪大了,搬家真有大伤元气之感,每次对神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搬家。神总是温柔地说:"孩子,我知道你真的很累,再忍耐等候,最后一次搬家不远了。"我真是热切期待这日子来到,完成神所托付的工作,安返天家!
二、寻觅落脚处
我们在利比里亚加入一个团队,在班迪人(Gbandi)的村落中开拓福音事工。像其他宣教土一样,我们被安排住进村子,可是到哪条村,就要自己去寻找,并须获得村长和村民的同意才行。
我们于该国首都时,已开始学班迪语,由于班迪语还没有文字,所以学习进度缓慢,要寻找落脚地,真不知道如何开始。我们有一辆摩托车,但儿子忠华出生不久,我要照料他而不便出门,于是荣义每天带著一位懂英语的弟兄做翻译员,骑著摩托车往不同的村庄,我则抱著忠华在门口送他出门,为他祷告,求神引领他的脚步,到愿意接待我们的村子去传福音。他到访过不少村庄,其中大部分都是伊斯兰教村,并建有清真寺,穆斯林村民都不欢迎我们进去。我们发现这些村庄虽然较偏僻,甚至没有路让车子开进去,但是都成了伊斯兰教村,今我们佩服伊斯兰教的宣教士早就走路并住进村子传教。他们的宣教士是班迪人,没有文化和语言的隔膜,启迪我们外来的宣教士要注重栽培信徒成为门徒,教导他们向自己同胞传福音,这种布道方式最为有效。因此,我们的宣教团队很快就在镇上开设门训中心,汇聚村内可造之材,进行传福音训练。
有一天荣义回来时十分兴奋,诉说神引领他的经历。他走进波罗梧(Polowu)村遇上村长,村长带他去见村中长老们,然后所有村民出来和他握手,表示欢迎,诚意请他把家人带来居住,还送他一只白鸡以表诚意。荣义先后带队长和副队长到村中视察,而正副队长都获赠白鸡。经过队中同工会议决,同意我们住进村中,而村民再送给我们一只白鸡,村长还让我们自行挑选房子,把我们如家人般看待。最后,我们住进一所刚盖好的房子,入住那天,全村的人都聚集在我家门前欢迎,还送赠一只山羊和一大盆新收割的香米,显出他们的浓情厚意。
三、学话突飞猛进
搬进村子后,对学习语言大有帮助,因为全村的男女老少以至幼童,都成为我们的老师,但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建立友谊。我们随时指著身边事物向他们查问,他们都乐意教导,使我们好像回到牙牙学语的阶段,指手划脚,语调不准说成相反的意思,带来不少欢笑。有一位女宣教士教授我们班迪语,她编了些教材。我们每次练习须要到村子走一圈,遇到每个人都向他问安,和用一些刚学会的句子交谈,又指著东西请教他们怎样说,练习造句。我们每天这样学习,进步神速,亦有很大的满足感,因这可应用于生活中,引起兴趣,免除学习时的枯燥。
感谢神,随著我们每天因为学话向村民求助,打破宣教士高高在上、带著许多学问和技能来帮助他们的成见,连我们的英语也和他们一样,犯相同的文法或发音错误,彼此产生认同感,而且由于身公平等,增进彼此相交。荣义说在他们面前说英语更有胆量,容易畅所欲言呢!
作者一家的班迪人邻舍